未王策

未王策

第五章 天时,地利,人和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不同于上一次孤独的、充满敌意的上任。赵策这一次一进入余苴县便受到了张桓(文明)先生的欢迎。除此之外,当初受赵策帮助伸屈明冤的一户家庭也带着礼物感谢赵策。这让他很欣慰。赵策一进府衙,里面冷冷清清。当初满怀敌意的衙役、槽掾们少了一大半。剩下这些人都满怀敬畏,不敢与他对视,只是躲着他。

“小民张桓(文明)仰慕余苴(赵策)[1]您的果断与随心而动。您的言行能够让人遵从自己本初的想法。请让我追随您,成为您的耳目股肱。”张桓(文明)说出了他的内心想法。自己刚上任就有人来求官让赵策觉得非常意外。对于百废待兴的县廷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他便让张桓成为了自己的主簿兼任一乡啬夫[2],周喜(嘉聿)则成为了贼曹掾[3]。赵策一上任就忙于处理从去年积压到现在的案件。赵策觉得必须要有帮手组成团队才能让县廷有效运行起来。便向张桓询问本郡有没有可以为他效力的人才。

张桓思前想后想到了一个人:“本郡有位叫吴启(承高)的名士,人称‘竹林先生’。早年在郡里做官,后因为不想随波逐流辞官。随后办学开课向人传授知识,有时甚至不收任何费用。他在本郡中的声望非常高。主公您要是能招纳他,那我们处理郡县事物将容易得多。只不过,吴先生年事已高,早已对政务心灰意冷,况且我们能给他的职位还不高,您又是初来乍到。他可能对您感到陌生。”

赵策便问张桓:“吴先生和您熟悉吗?”

张桓:“只是去听过他的课。”

赵策:“那就足够。不熟也可以沟通呀?只要他还有理想,剩下的都不是问题。我们走,去招纳这位贤士。”

张桓不知道赵策哪来的自信。赵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自信,他觉得可能是青春热血。就和张桓、周喜冒着雨,坐着漏雨的牛车拜访这位吴启先生。

到了吴先生的家,赵策才看到这位“竹林先生”的家宅府苑如同他的名号。一座不大的院落就隐藏在一片竹林当中,炊烟袅袅如有仙气。张桓向门童通报了自己来访。三个人被请进宅内。

迎接他们的是吴启先生的孙子。张桓一一向他介绍。得知是县长赵策来访,后者面露难色:“多谢各位大人抬爱。但祖父已经生病卧床多日,目前仍很虚弱。恐怕辜负了大人期待。”

周喜听到后十分不高兴。赵策就让他回到车上取一样东西。对方见状赶紧辞谢:“我们吴家对您无功无利,不敢接受您的厚意。”

周喜将东西交给赵策。赵策转交给对方:“这卷《集通书》是一份手抄本。请交给吴先生,他看过之后可能会对病情有所帮助。等他“痊愈”之后自然会作出决定。赵策也不会再来打扰。”赵策说完转身与张、周两人准备离开,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便转过身来告诉对方,“请务必转告吴先生,人生宝贵,既然有想做的事,为什么要回避、拖延而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呢?”

赵策一行回到县廷后没过几天,有人前来拜访。赵策以为是吴启先生,但实际上来访的是南野太守闻人惠(公谨)的世子闻人恭(文念)。赵策非常奇怪,这位世家公子不但平日和自己没有往来,某种程度上说,他还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赵余苴不必多虑。”闻人恭(文念)告诉他,“我看过你的《集通书》。深受触动!我觉得我们的想法一致!所以就想看你如何将想法应用到实际。”闻人恭让赵策始料不及:“赵大人允许我作为一个朋友、旁观者入出县廷吗?我不会为你增添任何阻碍。”南野闻人氏虽然是关右闻人氏的私生子的后代。但他们也是闻人氏,特别是闻人恭和关右闻人氏的同辈们关系还很融洽。赵策也不好拒绝这个提议。于是闻人恭便留在了余苴。在与闻人恭的接触中,赵策惊讶地发现他并不像一般纨绔子弟那样嚣张跋扈,反而十分谦逊、平和。追求内在、本质。这就与赵策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一致。两人的关系因此十分融洽。虽然赵策还是对世家出身的闻人恭仍有所保留,但后者的出现也让赵策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色彩。

在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里。赵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和闻人恭一起去迎接巡查归来的周喜。当他们走过一个街口时,赵策看到了一群流氓无赖。那伙人看见两人后径直朝他们走来。赵策看着他们目露凶光赶紧告诉闻人恭让他离开去找周喜。自己则向别的街路后退。那伙歹徒立即冲上来。闻人恭也向后逃跑,眼见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他便转过身正对着他们发出警告:“我是南野闻人恭。你们要干什么,受谁指。。。。。。派?”

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伙人完全无视他而穷追赵策。他看着赵策消失在暮色中,然后赶紧去找周喜。

赵策将自己的外套脱下,然后藏在一个简单搭建的小棚子里。歹徒便分头搜寻他。当一个歹徒飞奔着从这座小棚子经过时棚子突然“爆炸”,将他“炸飞”狠狠撞到了对面墙上,再弹回来摔到地上滚了好几圈。事实上,这是赵策观察到对方接近时猛力踹出的一脚。赵策见对方已经起不来后马上继续逃跑,一边跑一边从墙上摘下几片瓦当[4]。其他歹徒听到声响后立刻朝赵策方向跑过来。但赵策已经不见,他们便四下张望。其中两个人突然被瓦当击中倒地,然后抱头嚎啕。剩下的人发现了赵策便继续追。赵策转身便跑,一边跑一边投掷瓦当,弹无虚发。歹徒就像被弩矢击中一样抱住腹部跪地翻滚。另一个被击中头部当场昏迷,摔倒。赵策跑了没多远就发现前面也是他们的同伙。他们已经将他前后堵住。赵策不再逃跑,他扔了手中的瓦当,换成了飞刀。对着原来那伙人飞出去两刀,然后朝着他们狂奔,一边跑一边又向前掷出飞刀。他几乎是追着飞刀跑到歹徒面前。飞刀全部命中,前面的四人应声倒下,后面的人还不清楚前面为什么倒下时赵策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赵策搂住对方的脖子,将他重重摔在地上滑出去好几尺。最后一个见状不妙拔腿就跑。剩下的人当中,有人中了飞刀还想反抗,被赵策一记暴捶打趴在地。增援而来的狂徒立即拦住了赵策,四个人持刀斧棍棒走上前来。赵策就左右横移让至少两个人始终都与自己在一条直线上,使自己无论何时都是一对一地与敌人搏斗。赵策率先冲上去一击踢中了最前面那个狂徒的小腿,将对方踢跪在地上。他身后的恶徒立即手持匕首向赵策砍过来。赵策便俯身躲闪,顺便掷出飞刀击中左边持棍冲过来的一个家伙的大腿。最后一个家伙举起木棍就要劈赵策的脑袋。赵策举起手,对方突然发现赵策手里有一支匕首,当他意识到时,赵策手中匕首的寒光直逼对方的更嗓咽喉。直至赵策站起身,他也没敢动一下。旁边持匕首的家伙见到后也停止行动。他们最后都扔了凶器逃离了这里。

当闻人恭和周喜一同到来时,他们看到的便是满地的伤员。周喜立即带着衙役将这些人关起来审讯。原来这伙人是本县大族赵氏联合城外匪徒派来的。就是要袭击赵策。赵策和周喜立即带着本县所有治安力量到赵府搜查。由于担心敌方人数众多,赵策便在深夜点燃了赵氏的仓库,趁乱率领大家冲入赵府内将赵氏一族全部抓获。大家不知道事情的具体经过,但却按照自己的想法编造了一个故事:赵氏大族与赵策爆发了武装冲突被赵策击败。赵策率军剿灭赵氏并焚毁其府邸。全县为之震动。赵策的名望迅速传遍整个岑中郡。赵策则借助这个名声开始在余苴四周收拢游民,让他们到本县定居,以此壮大人口。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钜京朝堂之上,天子孙玄也遭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廷尉葛政(彭老)和御史中丞令狐秉(正渊)两个人当众宣布向皇后陛下行刺的幕后真凶正是已被贬为庶民的皇太后骞英。天子孙玄听到这个消息后雷霆万钧,对皇太后最后的怜悯也荡然无存。直接赐酒毒死了这个昔日养母,夷三族。

孙玄注意到持金吾韦鄞(孟选)是骞太后的妹夫,便也想将他治罪。司徒闻人协(孟卿)立即站出来替韦鄞说话:“执金吾在皇后遇刺案和皇宫行刺按中都保护皇后陛下有功。这些说明他对孙室十分忠诚。难道这些功劳不足以抵消牵连治罪吗?陛下为何还要滥杀功臣?”

常侍王綝(休硕)便开始攻击闻人协:“司徒替执金吾求情,包庇他,莫非是他和反贼的同党?”

闻人协:“如果我是执金吾的同党,那中常侍樊腾(传升)、贾晃(孔徵)、常侍孟骏(季宁)、太仆[5]刘劭(扬徳)都收取了执金吾巨额钱财。他们岂不更是执金吾同党?我听说常侍之间私下借贷,那你们是不是在整日蒙蔽圣上,图谋不轨。”闻人协这一招非常高明。他当初让韦鄞用巨资向宦官求助,便是想将宦官们也拉进这场漩涡当中。

中常侍蔡顺(同德)担心樊腾(传升)给自己的钱中就有来自韦鄞的钱赶紧说和大家:“审查案件对关联有所怀疑,这很正常。我们也对韦(鄞)大人的忠诚有目共睹。不过目前朝廷对执金吾这个职位是否保留存在争议。这件事我们不如慢慢商议。”

天子孙玄见自己最信任的人中常侍蔡顺竟然同司徒闻人协一起保护仇人骞太后的妹夫顿时失望,同时也十分恼怒。他忧愤攻心,当庭退朝。他在当天午睡醒来时,发现自己口中沥血,吐了一大口血。随即大病。

事实上。廷尉葛政(彭老)和令狐秉(正渊)在这段时间对于皇后遇袭案的调查仍然毫无进展。葛政非常担心天子会怪罪他所以就找令狐秉商量。令狐秉也正担心皇帝疏远他,因为他得罪了太多世家大族的人。两人便保守秘密,将罪名嫁祸给已经失势、被流放的皇太后。天子盛怒之下夷灭皇太后三族,韦鄞(孟选)最后也被罢免。朝中从此便没人怀疑他们两人。

孙玄在皇太后死后仍不肯原谅骞皇太后。以至于他看见后宫佳丽时都心生愤怒。出于对皇太后的报复,以及自己对子女远离皇权中心的期望。他萌生了将皇位传授给正统皇室继承人的想法。于是他便以出游疗养的名义东巡,去了一趟尚桑。途中绕远去了章武国。也考察了陈国。章武王孙意(明德)是个胸怀大志之人。他的儿子孙谋(子明)虽然与世无争,但聪慧绝顶。还饱读经书。相比之下陈王孙孝(德祖)就憨厚得多。他的儿女也和他的父亲一样随遇而安。与之对应的是寻王刘宠(裕徳)有些过于勇猛。孙玄毫不犹豫告诉章武王要将皇位传给他或他的儿子。但孙意(明德)必须写一份诏书承诺在接受皇位后保证自己的妻子后代永久封国。孙意非常高兴,立即写好诏书,盖上金印。天子孙玄得到这份承诺也十分高兴,下诏奖赏了章武王、陈王和寻王。

这件事引起了宦官的高度紧张。他们以为天子孙玄要立即将皇位禅让给章武王孙意。如果这个实力雄厚、胸怀大志的人成为了新的天子,那朝中将再无他们几位宦官的立足之地。他们便在东巡途中有意向朝中其他大臣泄露消息——天子将择日迁都至东都尚桑。闻人协(孟卿)收到消息后非常敏锐地嗅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气息。他试探性地让太史[6]冯景(良山)上奏皇帝请求取消这个计划。天子孙玄非常生气,当场便想下诏立即迁都,宦官们看时机成熟便劝说孙玄等回到钜京在郑重宣布也不迟。于是便借机与闻人氏联合一同污蔑章武王孙意(明德)。闻人协(孟卿)虽然与宦官是政敌,但在这件事情上却与宦官们利益相同,他们也不想看到一位在封国就非常强势,致力于加强皇权的皇族登基。如果章武王登基,虽然可以根除这些奸佞的宦官,但他也会全力削弱京师及周围的世族利益。于是便让太常[7]丁竺(子郁)上书污蔑章武王孙意对天子不恭敬,其实他根本瞧不起贫民出身的天子孙玄。中常侍丁安(承礼)也趁机进言说历史上禅让旁系的皇帝下场都很凄惨。

一个人即使再笨,但总是经历类似事件也会变得拥有这方面的智慧。天子孙玄也是这样。他明白这是宦官们十分不安,就安慰他们。然而他不说详情宦官们就一直以为他要立即让位,这就让孙玄感到恼怒,尤其是他们诽谤孙玄贫民的出身,就如同在撩拨龙的逆鳞。他就询问身边的这些宦官关于迁都至尚桑的看法。除了樊腾(传升)和其他几个刚入宫的官员,其他无一例外贪图在钜京和周围还有朝廷获取的巨大利益而劝说他不要迁都。这就让天子孙玄极度失望。失望的同时但又无法发泄剧烈的愤怒,加上连续的负面情绪波动以及长期的心理负担还有身体上的放纵无度,终于让他被疾病击倒。

高皇后非常担忧自己的丈夫便问太医。太医在得到皇后赦免承诺后才敢告诉她:“陛下长期空耗虚劳。需要放空心神与肉体安心静养才可康复。另外,请(皇后)陛下您疏导至尊,他也许在抗拒、排斥什么,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的敌人。这也是他一直虚劳空耗的原因。”高皇后便试着转告给天子孙玄。但立即遭到后者拒绝。孙玄将这视为高皇后身后的宦官势力与士族势力联合阻止他迁都。所以更加费心尽力制订迁都计划。当孙玄也觉得自己日益倦怠无力时。他已经走不出自己的寝宫。太医告诉皇后:“陛下再不放空自我,即使是神仙也难救。”高皇后非常绝望,她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信仰上,在天子孙玄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他喝了符水。也采纳了常侍邓让(东付)的建议招高皇后的哥哥入朝参与政事。宦官们还煞费苦心地为天子四处搜寻民间单方。但也没看到明显好转的迹象。宦官们还不遗余力地劝说天子孙氏皇位后继有人实属百年难遇[8],这是上天的安排。自然要顺应上天安排。

此时的赵策正在向督邮询问邸报停刊的情况[9]。这个时候,张桓赤足[10]向赵策飞奔而来:“主公!主公。恭喜主公!‘竹林先生’求见。”

“谁?”也许是过了一段时间,也许是赵策比较忙,他一时没想起来。于是他拼命回想,突然想到是吴启先生。于是赶紧出去迎接。

“竹林先生”见一位青年向自己走来便躬身施礼:“参见赵余苴。小民吴启(承高)。小民拜读了大人高见,对大人心生敬重。承蒙大人抬举。吴启感激涕零。大人若不嫌弃小民年事已高,吴启原为主公出谋划策,为主公殚精竭虑。”

赵策突然想起张桓当初说他比较年长,如今看来,年纪确实大一些。他觉得吴启脸上纵横的皱纹比长城还要古老。不过他目光如炬,字句清晰有力。说明他的生命依然旺盛。赵策非常高兴欢迎他加入自己。有了名士“竹林先生”吴启的加入,赵策在余苴乃至岑中的影响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不过他仍然很在意邸报停刊这件事,便写信向自己的主公史昂(威德)询问。后者回信告诉他自己也在等待指示。另外,他还告诉赵策最好整备一下军力。

【作者题外话】:全篇脚注:

[1]古人称呼对方的最高官职或管辖地区作为敬称,表示对这个人的尊重。有时也会在前面加上这个人的姓氏。

[2]主簿,官名。掌管文书。是各级长官的下属官员。啬夫,负责管理全乡百姓。了解乡民情况。安排服役的先后。调查民户的贫富,确定其缴纳赋税的多少,并评定其等级差别。千户以上的大乡由郡派遣,叫有秩。千户以下的叫啬夫由县任免。

[3]贼曹掾:县令(长)的掾使。主盗贼、治安事物。

[4]瓦当是古代中国为了防止堆叠的瓦片滑落而在端头处放置的阻挡物。汉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的瓦当图案花纹美观做工精细。可以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

[5]太仆,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掌管车马。皇帝出行,管理车驾扈从仪仗和相关器物。

[6]太史,主管记录编修历史,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7]太常,掌管宗庙诸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仅次于皇帝、三公具有极高名望的九卿之首。

[8]东汉的皇帝在历史上相当奇特。皇帝寿命平均不超过27岁。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过三分之一。皇帝常年无后。汉章帝刘炟(公元57年-88年)和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两位有子嗣的皇帝中间百年的皇帝不是无后就是夭亡或者被权臣害死无法继承皇位。

[9]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一郡往往分为两三部或四五部,各设一督邮充当郡守耳目。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汉代各郡在京城有办事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书面报告给郡长官。就是邸报。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报纸。

[10]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的日本韩国相似。都是将外出的鞋履放在内室之外。所以古书中偶尔会出现有人在特别激动紧急时光脚飞奔出去的情景。

.

阅读未王策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