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

季汉大司马

第632章迁都金陵?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迁都秣陵?”

当霍峻向众人提出迁都秣陵时,除了提前知晓的徐庶外,余者神情各异。

“昔先帝纳大司马之言,为驾驭吴楚,遂以武汉为都。今复欲东迁,改旧时之制,恐难顺士民之心。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往周王东迁,而后衰微。”

潘浚微微蹙眉,说道:“今方初统南土,汉室绍兴,为伐举国伐中国,而捐弃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慌,士民惶恐,不知公之深意!”

在场者,不是中原人便是荆楚人士,盖因先入为主与临近荆楚等关系,他们对武汉作为南汉都城并不反对。

当下针对东迁秣陵的建议,即便秣陵地理环境比武汉强,众人亦难以接受。在他们眼中,秣陵虽好,却不如武汉离得近。

费观迟疑少许,说道:“禀大司马,今为伐中原而东迁,然若北伐失利,时以秣陵为都,恐有所不便,亦恐乱南土之旧制,日后中枢将何以御荆、江州乎?”

顿了顿,费观说道:“公欲于两年之后倾出兵马,然当下东迁秣陵,恐会因朝纲变动而空废时间,不利整军备战。今不如暂罢迁都之议,遣天使至秣陵督办粮辎。”

霍峻深知劝众人迁都不易,缓和语气,说道:“今之形势与往昔之势不同,旧时先帝初统吴楚,不以武汉为都,将何以治扬、荆二州!”

“当下荆、扬合一,西土臣服,江淮初兴。为北伐中原之议,重定都城,当是长远之见。然虽是长远之所为,但望诸卿深明孤意,秣陵有天子之气,然地偏东南,不可为汉久治之都!”

霍峻袒露心声,说道:“孤欲东迁秣陵,实欲借京师威压江东,调发江东豪强、士民,尽出粮辎赋税,以供大军北伐。”

不仅是众人满意武汉,霍峻实际上也挺满意。但考虑到武汉辐射性问题,今为北伐中原,尽可能调动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北伐当中,迁都秣陵,无疑是更合适选项。

然迁都秣陵之提议,江东人不必多说,大概率支持。巴蜀士人因其话语权微弱关系,可以考虑忽略不计。当下最关键是,说服高层中的荆楚士人,才能正儿八经推行成功。

诸葛亮轻抚羽扇,仔细分析说道:“不论以武汉、秣陵为都,皆是为权宜之计。汉欲统御天下,唯以长安、洛阳,可统御北国与南土。当下迁秣陵,如江陵公之语,非是长居之意,而是欲借江左之力北伐。”

“这~”

闻言,潘浚犹豫几许,说道:“如按二公之语,当下不如以秣陵为陪都,择选上卿赴秣陵督运粮,然却实以武汉为都,以免北伐不顺,西土多生事端。如能克服中原,可再迁洛阳、长安。”

“以秣陵为陪都,或许可行!”

费观沉吟少许,说道:“兵吏多居住武汉,今骤迁秣陵,恐百姓生怨。如以秣陵为陪都,武汉仍为首都,既可威压西土,又可便于大司马用兵。”

今众人针对是否迁都秣陵所展开的讨论,几乎是诠释了破窗效应。迁都秣陵不可以,但以秣陵为陪都可以。

至于以秣陵为陪都后,如何调用江左粮辎供给霍峻大军,则就由具体负责人考虑了。

霍峻与诸葛亮对视一眼,针对潘浚的提议,二人有不同之见。

沉默半响,霍峻问道:“诸公可有不同之见?”

李严观察着霍峻脸色,揣测霍峻迁都秣陵是否有他意。

“秣陵?”

“长安?”

“凉州!”

“江淮!”

李严猛地一瞬间,他自感猜到霍峻迁都的真正目的。或许霍峻迁都秣陵,不是单纯为了集中精力北伐,而是有意效仿董卓,借助秣陵临近江淮,更好地控制皇帝。

一旦控制住皇帝,掌握中枢朝政,之后霍峻说不准有更进一步的打算。

沉思之下,李严为了他的前途,拱手说道:“禀江陵公,今既发倾国之兵而伐中原,岂能因中枢之事而坏之。以严之见,可从江陵公之语,迁都东至秣陵,以全力供应大军北伐。”

李严这番话,不由让霍峻多看几眼。盖是霍峻没想到在历史中拖后腿的李严,当下居然会说迁都秣陵,全力支持北伐之语。

“不然!”

费观摇了摇头,说道:“粮能否运抵淮北,不因京城在江东,而是因良吏督办粮辎尽力,将江左之粮、裘以舟运至淮北。今设陪都足以全名义,何须让兵吏尽数东迁?”

“非也!”

李严欲继续辩驳时,却被霍峻打断话题。

霍峻示意众人停下议论,说道:“迁都之事暂议,容孤深思其中利弊。”

顿了顿,霍峻说道:“即日起,诸君竭力备粮,以为日后北伐中原之用。”

“诺!”

能让众人支持全力北伐亦是不易,当下霍峻不想采用过激手段,或是说引起大的纠纷。唯有先搁置争议,而观事态进展再考虑是否迁都秣陵。

毕竟霍峻没让江左人参加会议,便是担心会激化纠纷,让吴楚官吏为之争论不休。

“善!”

待众人陆续退下,霍峻看向诸葛亮,问道:“孔明为相,不知以为承明意下如何?”

诸葛亮抚扇而吟,说道:“观诸卿言语,非不愿暂迁秣陵,而实因恐北伐不成,日后将长居秣陵,故余者欲以秣陵为陪都。”

说着,诸葛亮苦笑了声,说道:“亮亦有这般担忧,如若北伐不成,迁都秣陵。日后西土如有变故,今后欲安恐是不易!”

以秣陵为首都,虽能更好地控制江淮、江左,但却会造成巴蜀的疏离。历代南北对峙中,巴蜀大部分是率先被突破的地区。

“孔明欲以秣陵为陪都?”霍峻反问道。

“潘君之语或有几分道理!”

诸葛亮喝了口凉透的茶,说道:“今楚人多有不愿东迁,亮以为可设秣陵为陪都,复加行台,而后遣上卿治之,为公督运粮草。且陛下可率左右东巡,以威江左诸豪。”

“不知公之意?”

霍峻微皱眉头,说道:“不如下诏先改秣陵为金陵,拣选上卿先至金陵。令其广检民间舟舸,而后大造浮海大舟,以备日后北伐运粮。”

秣陵之名来源于秦始皇所改,昔秦始皇东巡,得闻金陵有天子气,为消除金陵的王气,将金陵改为秣陵。

秣陵者,即草料场。今不论是否迁都秣陵,其名已不符合陪都或首都的地位,先改城名,而后观众人的反应。

“善!”

诸葛亮微微颔首,说道:“不论迁都秣陵与否,当下必须为日后北伐而备。若耽搁时辰,恐会贻误军机。”

说着,诸葛亮问道:“大司马广造海船,莫非欲浮海运粮以济北伐大军?”

“然也!”

霍峻微微颔首,说道:“秋冬之时,淮泗之水难通,粮草、冬裘难以供给。故别遣海船运粮至郁洲岛,如能以郁洲岛为粮寨,或可维系大军用度。”

冬天时淮水会结冰,舟舸基本是用不了,为了防止粮草不足,霍峻必须想办法解决。在多方面考虑之下,霍峻打算多造大船,通过海运将粮草送至郁洲岛。

郁洲岛北临琅琊,西近下邳。过冬的粮草、衣物送到郁洲,霍峻大军就能在彭宋扎下根基。熬过冬天,淮泗舟舸可用,大军就能继续向北作战。

当然了相比淮北作战的困难,诸葛亮背靠汉水,几乎不用为粮草而发愁。即便诸葛亮率兵挺过宛城,颍川为河南精华之所在,诸葛亮足以就食于敌。

了解霍峻大概的计划,诸葛亮说道:“大司马走泗水而用兵,看能否先取青徐,就食于地,兼得海运粮辎。兵粮充沛,更待春夏用兵,时挥兵向西,与亮呼应!”

“孔明之语有理,且看日后谋划!”

霍峻踱着步,微叹说道:“接下来,容孤深思是否迁都金陵。”

(本章完)

阅读季汉大司马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