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三百八十四章:各方云集!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胡府。

书房。

胡惟庸小抿一口茶后,缓缓放下茶杯,含笑看向吕本:“吕大人没去皇宫参加接风宴?我是想去而没资格啊!”

哼!

“不去!”吕本微哼。

虽然现在是捧杀朱棣。

可他不想看朱棣众星捧月,志得意满的样子!

更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转移话题,拧眉道:“胡相,韩国公与胡相真的……”

胡惟庸阴阳脸瞬间全阴。

点点头。

吕本暗暗惋惜,其实他特别想把李善长也拉入倒燕联盟。

李善长在大明的人脉,绝非胡惟庸可比。

只要李善长成为倒燕联盟一员,为允炆谋求那个位置的机会,势必更大。

可惜,他也知道,李善长这个人,太狡猾。

简直就是个老狐狸。

据说,当初朱皇帝和郭天叙之争时,李善长都左右逢源,并非坚定不移站在朱皇帝这边。

依着朱皇帝的小心眼儿。

立国后能给李善长封公。

并让李善长为文官之首。

可见此人的能耐。

这么一个老狐狸,当然不能直接告诉其,倒燕联盟的存在。

本想一步步,将其拉下水。

这等要命的事情,只要上了船,就别想下来。

可惜,老狐狸就是老狐狸,嗅觉敏锐的很,闻到味儿不对,就马上缩回去。www.lawace.cn 盘古小说网

甚至,不惜大庭广众,以自损名节为代价,和胡惟庸断绝师徒关系。

给别人留下一个重利轻义的糟糕印象。

他询问,也并非给胡惟庸添堵。

只是为了确定。

“胡相,李善长肯定会后悔的。”

仇视朱四郎的人可不少。

倒燕联盟有很广泛的支持基础。

以对付朱四郎为借口成立的倒燕联盟,将来必然变质,必然会诉求更多的利益。

如果现在倒燕联盟,打出扶持允炆的旗号。

不但会吓跑很多人。

还会有很多人,笑他们不自量力!

就连黄子澄、齐泰暂时都不知,他和胡惟庸组织这个联盟,所图可不止朱四郎!

可将来,完全可以为他和胡惟庸操控。

总之,从这个联盟成立之初。

就只有两个结果。

要么,他们铲除朱四郎势力,扶持允炆继任太子爷的皇位。

要么,他们被铲除。

最后一种可能吗?

将来的倒燕联盟,会是一个涉及数万、十数万人,完全由官员、士绅、商贾等精英层组成的联盟。

除了朱皇帝这种开国之君。

谁有铁腕手段,铲除他们?

太子爷?

太子爷恐怕没有这种魄力。

老朱家,有这种魄力的,恐怕只剩最像朱皇帝的朱四郎了。

可他,将来会离开大明!

……

胡惟庸听着吕本畅想未来,不由笑了。

这样的未来,的确很美好。

“吕大人今天来了,我正好与吕大人商议一下倒燕联盟的制度纲领、组织……”

吕本微微愣怔。

胡惟庸眼底鄙夷一闪而逝,脸上却堆满笑容,“这件事情,必须吕大人亲自来决定……”

……

“这段时间做生意,接触乡土村社,在胡氏商行搞雇工身股制,以及今天观察朱四郎的陆军第一镇,我深受启发,不知吕大人有没有察觉,朱四郎所搞得这一切,核心是什么?”

吕本拧眉,一时不知胡惟庸想说什么,随即笑道:“胡相但说无妨!”

“组织力!纲领目标!”

胡惟庸掷地有声道:“乡土村社之所以能迸发出这么大的力量,就在于,朱四郎以村庄为单位,把百姓组织起来了。”

……

“无论是乡土村社,还是雇工身股制,纲领目标其实都一样,就是在内容上宣扬所有人应该一起好!”

……

“咱们倒燕联盟的纲领目标自然不用说,就是搞垮朱四郎,正本清源,为大明,为太子扼杀隐患!”

“可咱们现在这个联盟太松散了,动员力跟不上,打击朱四郎的战斗力就无法发挥出来,同时,宽进宽出的松散状态,也很容易被锦衣卫察觉……”

现在之所以没有被察觉。

主要是人还少。

以及他运作得当。

可随着大量形形色色的人加入后。

有些人喜欢招摇,喜欢逛青楼,喝三两猫尿,喜欢吹嘘胡说,倒燕联盟势必败露!

他绝不容许这种事发生。

冒这么大风险干这件事。

他不是为了招摇,是为报仇!为权力!

所以必须有个章程。

必须组织起来,确保动员力、战斗力的同时,尽可能隐秘!

……

吕本略微琢磨,问:“胡相准备如何做?效仿朱四郎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可怎么效仿?”

他当然希望倒燕联盟战斗力强了。

可胡惟庸提及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组织力,但他没有发现,这种组织力,到底如何运行。

胡惟庸笑而摇头,“吕大人,朱四郎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组织力度并不强,他是用一种经济的方式,把人组织起来,他这样搞,倒也能理解……”

用经济把百姓串在一起、动员起来,经济的运行中,百姓逐步适应相互协助,分工合作。

最终,让百姓形成组织度较高的群体。

一改以往,农村一盘散沙的松散现状。

他可以十分肯定。

一旦大明完全完成乡土村社,运行几年后。

北元即便破关冲入中原,也绝对讨不了半点好处。

无他。

朝廷一声令下,已经习惯了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动员速度会快的惊人!

可以迅速提供大量粮草。

就算是被征召从军,也比以往的百姓,更快适应军队,适应战斗。

军队,说白了就是个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群体罢了。

一群在日常生活中,经过训练的,适应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能更快速适应战争!

朱四郎的身份,不敢用行政式,命令的方式,构建农村的组织力。

他要这样干。

恐怕就不是被朱皇帝当做心头肉。

可能,现在都被朱皇帝猜忌!

朱棣如果听到胡惟庸这番分析。

也会竖大拇指。

有些人,无论好坏,才能都是无法否定。

工业文明为何能碾压农业文明。

绝不是单纯的武器原因。

即便给两种文明,同样代差的武器。

工业文明都能碾压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一盘散沙,散装的文明。

工业文明,以工厂、大农场为骨架,构建的经济运行中,即便不教百姓读书识字。

百姓都在日常的分工合作中,潜移默化完成了训导。

朱棣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除了想要经济利益外。

更寄希望,借经济行为,训练百姓。

让所有百姓一下子读书识字,根本是天方夜谭。

可广泛的乡土村社,能以一种,不用读书,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完成百姓对分工、合作的初级训练。

既能让大明亿兆子民,更从容主动推动、拥抱工业化。

也隐形提高了大明,除财富之外,另外一种国强因素。

……

“胡相,你就说,准备怎么组织倒燕联盟吧。”吕本迫不及待询问。

胡惟庸解释的越是清楚,他就越发急切。

胡惟庸看向吕本,笑笑,“很简单,从今天开始,我们倒燕联盟要做到组织度十分严密,不能什么人都吸收,要有一个外围组织,就以胡氏商行作掩护,当做外围组织吧。”

通过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生意往来接触,打好关系同时。

观察其对朱四郎的态度,对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态度。

观察其品性等方方面面。

……

“一些反对朱四郎不坚定的,一些大嘴巴,喜欢夸夸其谈的,就留在外围,绝不吸收到倒燕联盟核心,一些对朱四郎咬牙切齿,且低调、能保守住秘密的人,吸收进我们的核心,所有核心成员,都要留下加入倒燕联盟的签字画押……”

……

吕本瞪大眼。

这……

这也太……

他不知该说什么了。

胡惟庸分明还参考了锦衣卫体系。

“胡相,如此,我们倒燕联盟就很难壮大啊。”

胡惟庸笑了,“我们还有外围,也会笼络好和外围的关系,当我们倒燕联盟核心发起对朱四郎的攻击时,同样可以策动人数更多的外围成员……”

这些人只是不可靠。

但能把他们吸纳到外围观察的。

肯定是对朱四郎、以及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存有反感的人。

……

哈哈……

吕本听完后,顿时仰头爽朗大笑。

笑过后,凑到胡惟庸身边,压低声,激动冷笑:“胡相,若如此,只要我等,等朱皇帝驾崩后,谁能奈何我们倒燕联盟!”

胡惟庸阴阳脸顿时露出笑容。

朱皇帝驾崩后,倒燕联盟就没有对手!

……

于此同时。

皇宫的接风宴,也已经接近尾声。

众人都有些微微酒酣。

很多人去和朱棣说话。

朱棣礼貌应付着。

“四哥。”

长公主朱镜静带着两个小家伙,从隔壁女眷的宴殿走来,笑着喊了声,对跟在身边,好奇打量朱棣的小家伙说道:“阿道,这是四舅。”

李道往朱镜静身后缩了缩,露出半边脸,怯生生叫道:“四舅。”

朱棣不由被逗笑,弯腰抱起这个外甥。

洪武九年。

他们自己还都是孩子。

眨眼时间,他们都开始做父母、做长辈了。

朱家的第三代也越来越多了。

“怎么,怕我?”朱棣笑问逗弄。

朱镜静不由笑了,“今天带他去看四哥回朝,他还激动喊着,要见四舅,真见了,反而拘着了。”

朱镜静打量着朱棣。

她四哥变化可真大。

一身肩头点缀着明黄的墨黑新式军服穿在身上。

哪怕是笑着。

能真切察觉四哥的亲切。

可依旧让人很有压力。

越来越像父皇了。

朱镜静收起思绪,看看左右,低语:“四哥,有时间吗?我想和你单独说说话。”

朱棣微微愣怔。

然后点点头,抱着外甥李道,往殿外走去。

有人注意到,也只是看了眼,并未在意。

兄妹二人走出殿外后,周围很僻静,朱棣见朱镜静神色有些严肃,笑道:“你是我妹妹,伱有什么话,可以和我直说。”

朱镜静轻松了不少,笑笑,“四哥,今天你们回朝结束后,我公公,就是韩国公,就把我和李琪找去书房,提出,要我们和四哥、四嫂走动勤快些,还叮嘱我们,如果能征求四哥和父皇同意,就让我们夫妇跟着四哥出海……”

朱棣认真听着。

微微皱眉。

李善长这老狐狸,嗅到了什么事?

分明就是担心临安一家,留在大明,遭遇不测。

并且,看好他。

认为他肯定能保护临安一家?

可……能有什么事?

如今、雄英的命运改变了。

武勋们也老实了。

以刘伯温为首的文臣,不说兢兢业业吧,至少从推行乡土村社来看,也不错。

至少合格。

大哥这些年做事风格也有所改变。

压力没有以往那么大。

……

父皇极为自信。

有信心,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矛盾。

大概率,是不会做历史后期,政治无法解决,就用消灭肉体的方式铲除问题。

李善长还担心什么?

朱镜静见朱棣琢磨,自身也十分不解,补充道,“四哥,今天其实还发生了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重不重要,我公公和胡惟庸做了切割……”

朱棣眉头微挑。

有些惊讶。

用这种自损方式切割。

李善长到底害怕什么?

这就好像是后世的大企业,经济寒冬时,不惜自身流血,自砍触手。

李善长认为,未来大明还会有翻天覆地,足以把很多人,卷入其中,碾压粉身碎骨的大变动?

胡惟庸吗?

他很想问一问李善长,到底嗅到了什么。

可他的身份。

以及在金陵城。

不适合私下接触李善长这种人。

而且,恐怕李善长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李善长这种老狐狸,危机对他来说,其实就是机遇!

机遇面前,却开始收缩,一副安排后事的样子。

大概率,这只老狐狸也不清楚,只是,天性狡猾,嗅到了危机。

“你没问,韩国公为何如此吗?”

“问了。”朱镜静摇头,“可我公公说,若他能预料到未来,就不会这样安排。”

朱棣默默点头。

和他判断的一样。

片刻后,扭头笑道:“你们夫妻若是愿意跟我出海,我当然没问题。”

自家妹妹,照应一下又有什么。

李琪能力中平。

可只要踏踏实实的,对于缺乏治理型人才的他来说,也是帮手。

“谢谢四哥。”朱镜静高兴笑着点头,“等再过几年,两孩子大点,我们就去投奔四哥。”

朱棣点点头。

……

李善长见朱棣一个人走进来。

等其他官员去和朱棣寒暄后,也跟着走过去。

一直等到朱棣身边没什么人后,才靠近朱棣,抱拳道:“恭喜燕王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

“还希望韩国公能多指点。”

李善长笑容微微凝滞,从朱棣一语双关的话,他就明白,朱棣想要他指点什么。

苦笑。

儿媳恐怕什么都跟朱老四说了。

略微犹豫,说道:“王爷为大明带来了新气象,王爷也通过巧妙高明的手段,温和的推动这一切,没有出现,历朝历代,普遍会发生的新旧猛烈碰撞,不过,我认为,新与旧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交替……”

胡惟庸想干什么。

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胡惟庸这么痛恨朱老四的人,却突然搞雇工身股制。

他可不认为胡惟庸转性。

他没有证据,不想提及胡惟庸。

也不用他提醒。

等朱老四知道胡惟庸搞雇工身股制后,肯定也会对胡惟庸产生怀疑。

何况,就像他说的。

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一直都存在。

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温和平稳过渡。

朱皇帝是开国马背皇帝。

朱皇帝在位时,有朱皇帝压着,新旧矛盾不可能爆发。

可朱皇帝走后。

太子的威望、手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他很悲观。

即便他对胡惟庸的判断出错。

未来,也必然要爆发一场新旧之间的冲突。

朱老四如果还支持太子,这场冲突还能控制。

所以,把长子一家托付给朱老四,是最正确的选择。

怎么也不吃亏!

何况,朱老四海外创业,人才缺少。

长子的才智,搁在大明,若是没有他李善长这个爹,什么都不是。

可出海,能得到朱四郎重用。

加上彼此的关系,不说成为朱四郎麾下的领军人物。

至少也可以混个中等位置。

若朱四郎能指点培养一番,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长。

那个蒋进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没遇到朱四郎。

蒋进忠就是个贪慕虚荣,碌碌无为的平庸官员。

可看看现在。

听说,如今的蒋进忠,都成了朱四郎的大管家。

大管家这个位置可不好当。

能辅佐朱四郎,几年时间,攒下两百艘火炮战船,一个镇,又一个混成协陆军,这能力很了不得了。

今天的蒋进忠。

和江宁时的蒋进忠,完全是脱胎换骨的两个人!

他若是早知道,朱四郎走这样一条路。

或许,早把长子托付给朱四郎了。

以前让临安公主多和朱四郎夫妇走动,步子还是迈的太小了。

……

朱棣深深看了眼李善长。

他能判断,李善长这番话是肺腑之言。

新旧矛盾,确如李善长分析,确实存在。

可洪武年之后,大哥还解决不了新旧矛盾吗?

李善长是不是对大哥太悲观了?

父皇在位期间。

新势力茁壮发展。

稳稳压制旧有。

大哥继任后,还处理不了新旧矛盾?

人多嘴杂,此时也不是深入想此事的时机,朱棣暂时把此事压了下去。

决定先观察观察。

……

接风宴结束。

朱元璋当着群臣的面,勉励谭渊、周浪、张武等人,要他们在后天的检阅和对练中,拿出真本事。

勉励结束,众人要离开时。

朱元璋当众让朱棣单独留下。

引得百官纷纷侧目。

灯烛映照下。

朱棣陪朱元璋从宴殿出来,只父子二人,沿着走廊漫步。

挂在走廊的宫灯散发出柔和光晕。

在风吹拂下,轻轻摇晃。

朱元璋余光看着,比他都身形高大的儿子,唇角笑意一闪而逝,“临安和李善长,找你谈了什么?”

朱棣也不藏着。

把二人的话,转述给朱元璋。

哼!

朱元璋笑哼一声,“老狐狸!”

“新旧矛盾!”朱元璋突然感慨一声,“知道爹,为何不推动雇工身股制吗?”

不等朱棣回答,自言自语道:“爹不敢折腾的太厉害,现在刚刚好,我再坚持十几年,你大哥就能接过一个,欣欣向荣的大明,如果咱推动雇工身股制,烽火遍地咱不怕,可新旧矛盾迅速堆积,咱活着时,若是解决不了,你大哥这个皇位恐怕会很艰难,依靠你,咱相信,你们兄弟联手,肯定能解决新旧矛盾。”

“可你在施政、带兵打仗中,形成的威望太大太大了,你还是咱的嫡四子,咱要是这样做,就是对你不负责任。”

……

朱棣默默认真听着。

近些年,身边人,以及外人,都说他成了老头子心头肉。

身边人替他高兴。

外人或是羡慕,或是咬牙切齿。

可他多少还有点不相信。

现在信了。

朱元璋停下脚步,坐在走廊栏杆上,揉了揉膝盖后,又轻轻拍了拍旁侧。

朱棣直接一屁股坐上去。

哼!

朱元璋笑哼一声。

他这么多儿子。

各个见了他,如同耗子见了猫。

即便是标儿,也多有拘束。

唯独这个。

敢顶撞他!

敢在他面前,率性而为!

这才更像父子。

秀英说的对。

他得惜福。

伸手拍了拍朱棣后背,目视前方墙壁上,晃动的灯笼剪影,“爹这么多子嗣,就你这么一个最优秀的,不能用你的成绩来要求他们。”

“你在福建,能同时推行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他们不行……”

……

“咱们大明现在欣欣向荣,你也把雇工身股制的种子,种在了大明,北征之后,爹去福建看看,如果爹觉得可行,就把福建定为特别行省,爹会留下律法,永久保证福建,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模式永不动摇。”

朱棣微微惊讶。

特别行省,这不就是特区嘛?

不过,想想又不奇怪。

毕竟,从元朝开始,就连直辖这种模式都有了。

行中书省,就是一种直辖。

老头子搞一个特别行省,也合情合理。

“留下福建,让福建的风尚,向大明渗透,现在,你们土桥村在金陵各地开设的米铺、玉酒铺子,就是搞雇工身股制,只要福建这个风尚之地存在,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效仿,尤其是这些乡土村社……”

乡土村社缺乏人才。

他看的清楚,这雇工身股制十分适合帮乡土村社村庄,笼络人才。

“慢慢,雇工身股制支持者多了……咱看,这件事,留给雄英来做也不晚,到时候,你这个做四叔的,帮衬雄英一把,这事就成了,咱们家雄英,也能凭此功劳,名垂千古……”

朱棣笑笑。

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论重亲情,恐怕难出老头子了。

朱元璋听到朱棣的笑声,瞪了眼,“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你是有能力,但爹也要叮嘱你,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代人做不了几代人的事情,你不要想着,你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交给雍鸣一个坐享其成的基业,这是不可能的!”

“你要好好教导雍鸣,将来你自己有了孙儿,也要好好教导他……”

……

‘历史上,老头子肯定没对‘我’说过这番话。’

朱棣怔怔看着朱元璋。

历史上,‘他’五次不顾大明财政,能否承受,强行征塞。

就是想一代人,把后来人的事情全做完。

“儿臣记住了。”

朱元璋笑笑。

其实他就是提醒一下。

到不担心。

老四夫妇,能把雄英教的这么好。

雍鸣怎么可能差的了。

要论对家人的重视。

老四比他这个当爹的合格。

“你在外面,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要怕,要是有困难,你就和爹说,那些嚼舌根的,让他们到咱面前来嚼!”

朱元璋语气不由有些冰冷。

混账老四。

几千匹战马,都不向他张口。

还是蓝玉提及,他才知道!

还有人嚼舌根?

他就等有人来他面前说老四欠着大明芸芸。

砍几颗脑袋后。

看谁还敢!

“父皇……”朱棣嘴唇几次动了动,最终开口。

朱元璋没好气道:“说!”

他其实早注意到了。

又让秀英说对了。

洪武九年、洪武十年的经历。

再加上老四现在也拖家带口了,一些掏心窝的话,想对他说,还要反复斟酌。

“父皇分封儿臣等人,是为了戍边,也是为了借儿臣等人,收拢武勋兵权,但儿臣始终认为,藩王分封,未来一定会造成中枢和藩王之间的矛盾冲突……”

朱元璋郑重看着。

他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老四再次和他提及此事。

……

“儿臣这些年在福建、东番两头跑,也想了很多,父皇为何不效仿儿臣出海,等咱们大明国库充裕后,扶持二哥、三哥等人走出去……”

“成吉思汗的子孙,一直打到了极西之地,为黄金家族留下了这份福泽,我们兄弟为何不可以?”

“扶持二哥、三哥他们走出去,就要增加二哥、三哥的藩王卫,顺势,把他们岳父的兵权,朝廷收取一部分,再配属二哥、三哥他们一部分,一些不安分,信不过的武勋,直接让他们跟着女婿去外面打天下,将其爵位,提前传给其嫡子……”

朱元璋略微琢磨。

其实,给藩王们增加兵权。

他已经在琢磨了。

藩王们增加到三个卫。

至于兵力,就从他们岳父麾下抽调,逐步抽干武勋手中兵权。

不过支持孩子们,向老四一样走出去,他没想过。

其他人有老四的能耐吗?

恐怕,朝廷需要予以很大补贴才行!

……

“蒙古人有忽里台大会,咱们朱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大会,到时候,每一个新皇登基,我们这些后代,都要回来共享盛会!”

朱元璋不由笑了。

“你容爹想想。”

朱元璋起身。

他得看看,大明的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

大明和蒙古人到底还是不同。

蒙古骑兵能做到的事情。

中原百姓训练出来的将士们,配上战马,就能做到吗?

不过,这一次,他绝不会像洪武九年,直接把老四的提议扼杀。

朱棣笑笑,跟着起身。

他也不着急。

之所以提出这个想法。

是他不想看着朱老二一脚踩到坑里。

朱老二争储夺嫡,斗不过大哥!

他在外面做的越好。

他相信,能给兄弟们指出另一条路。

他们这代皇子,恐怕是大明两百年,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代了。

他们留在中原,死的死,混日子的混日子,真的是种浪费。

若他是大哥。

将来大明富裕了。

一定不留余力,扶持兄弟们走出去!

不想走的。

想躺平混吃等死的,他都要拿着鞭子,抽着往外赶!

别人他管不了。

反正他这一脉的子嗣。

将来必须如此。

去开拓,探索深蓝,去把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中原文明,根植到一个个岛屿、陆地上!

……

父子二人没有说话。

朱棣默默跟着,来到御书房外,就见台阶下方,早停着一辆马车了。

微微诧异。

“父皇,这是?”

朱元璋瞪眼笑道:“带我和你娘,去参观参观你的海军战船,尤其是那艘旗舰。”

朱棣跟着沿阶而下,靠近马车时。

马秀英已经撩起帘子了。

“娘!”

马秀英笑着点头,父子二人上了马车。

马车启动。

马秀英含笑慈祥打量着,伸手摸了摸朱棣肩头的金肩章,笑的更高兴。

他们家老四,几乎没靠他们,都创下一番自己的基业了。

今天,陆军第一镇雄壮通俗的歌声中,更能看出,老四的雄心壮志。

大明的舞台,对老四来说太小了。

老四这只雄鹰,终于有了一片,可以不受拘束,自己尽情振翅高飞的天空。

“后天的对抗演练,有信心吗?”

朱棣顿时笑了,笑道:“当然有了,就是担心,父皇到时接受不了现实。”

哼!

“什么现实,咱都能接受!”朱元璋笑哼,“你的陆军第一镇的确有出彩之处,但朝廷新军,也有朝廷新军的长处!”

他就是不去关注。

都知道。

京营新军和东宫卫率,憋着一口气,想击败陆军第一镇!

想让这支几乎由纯新兵组成的陆军第一镇,明白,谁才是打仗的前辈!

朱棣自信笑笑。

朱元璋瞥了眼,转移话题,“找个时间,搬到你自己的府邸,总住在你岳父家像什么话!”

朱棣顿时变脸。

“咱知道,你是因为乌云琪格,人家对你牵肠挂肚,咱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铁石心肠的!”

牵肠挂肚?

朱棣唇角抽抽。

那个女人,对他牵肠挂肚?

老头子竟然都被蒙骗了!

“你现在出海创业,子嗣单薄,真的是好事吗?你生来就有我和你娘,还有一群兄弟,你感受不清楚,你知道,爹打下大明江山,立国后,举目四望,无人可依靠,那种如履薄冰吗?”

……

见朱棣有些不耐,不想破坏气氛,无奈道:“退一万步讲,这次你回来,北征开始前,你麾下将士请示,要办公,继续呆在你岳父府里,外人进进出出,合适吗?”

……

这回,朱棣有些动容。

的确不合适。

其实,他现在,除了身为儿子,还效忠大明外。

已经是独立的一方势力。

此番跟随回来的,不光有将士,还有一套简单班底。

还有孩子们。

待在岳父家,的确不合适了。

……

朱元璋见朱棣有些意动,笑笑。

明天,他就派宫里人,去把府门牌匾挂上去。

然后派人去徐府,盯着老四搬家!

他儿子,每次回来住岳父家,像什么话!

……

父母子三人。

很快抵达海军停靠的码头。

朱元璋看着,即便深夜了。

码头还有值守的哨兵,甚至还有暗哨,不由暗暗惊讶。

一路接受将士们默默捶胸敬礼,登上旗舰。

朱元璋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这艘庞然巨物的每一处都十分好奇,摸摸这,问问那……

一路慢慢参观,来到动力舱。

看到畜力驱动的动力舱,惊的微微张嘴,“怪不得,这么大一艘船,逆流而上,跑的竟然那么快……”

踮脚凑近动力转盘,仔细观摩,自言自语,“这外观,向农村碾米的石磨。”

朱棣笑笑。

其实现在这套机括构造,很容易就能改装成蒸汽船。

只要加装一个蒸汽机,把牛牵引的杠杆,安装在一个凸轮上就可以实现,蒸汽机代替畜力。

不过,现在也勉强够用。

他并不准备改变什么。

毕竟,如今想要做一个密闭铁罐,难度不小,相比于耗费太多精力,让匠人们制造蒸汽机。

现在的铁、铁匠还不如去制造更多的火铳和农具。

他很清楚,当务之急,对他、对鸡笼屿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底蕴!

积累底蕴后,再提其他,就水到渠成了。

或许,到时候,都不需要他提示,有人就会弄出蒸汽机。

毕竟,只要有需求,就有改造的动力。

事物发展,繁复的表面下,总有相同的规律。

他来大明做的每一件事,都一直秉承,塑造环境,然后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这样得来的成果,更牢不可破。

这一夜,朱元璋十分高兴。

回到坤宁宫后,哼着小曲,得意洋洋对马秀英炫耀:“看到没,咱和老四的父子关系,更进一步了!”

……

翌日。

早朝结束后。

朱标就把京营新军将领、东宫卫率将领召集到东宫。

让蓝玉、沐英分析陆军第一镇的优势。

全力以赴为明日的检阅、对抗演练做准备。

朱棣也早早出门,准备去军营。

耿府门口。

“耿瑄,你给我站住,今天你要是敢出这个门,你就不是我儿子!”

耿夫人一手叉腰,十分泼辣指着耿瑄放出狠话。

朱紫巷各家家眷纷纷好奇围观。

“这娘两又怎么了?还是因为苏春晓?”

“有些关系,不过,这回是因为耿瑄去陆军第一镇报道,要跟着朱四郎参加北征。”

“要说,跟着朱四郎,肯定能学到本领,可和朱四郎产生联系,这……”

……

耿瑄对周围议论充耳不闻,苦笑看着耿夫人,以及站在门口,嗑着瓜子,一脸看热闹的几个嫂子,“娘,我是肯定要参加陆军第一镇北征的,您是不是真的不认我这个儿子?”

“只要你去了陆军第一镇,你就不是我养的,也不是耿家人!”

“朱四郎!”

突然有人喊了一声。

众人纷纷看去……

朱棣骑马靠近,看着耿府门外的对峙,不由微微皱眉。

耿夫人看到朱棣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快步从府门沿阶而下。

看热闹的几个耿家儿媳,脸色顿时大变,相互对视,转身就往府内跑去。

婆婆和小叔子闹矛盾,甚至不惜要把小叔子赶出家门。

她们当然乐意见得。

毕竟,少一个分家产的。

可婆婆若是不知好歹,冲撞燕王,那可不行!

必须把公公请出来,阻拦此事。

她们可不想被婆婆牵连,跟着倒霉。

瞧瞧得罪燕王那些人的下场。

耿瑄也急了,抢先一把拉住耿夫人,“娘,你干什么!”

“燕王,你能不能管住你学生,让她不要勾……”

耿夫人大喊嚷嚷声刚响起,朱棣眼神冷冷看来,吓得声音戛然而止。

一时间,周围围观众人,纷纷缩了缩身子。

“看在耿瑄这些年的诚意上,耿夫人,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朱棣平静的声音响起,耿夫人脸都白了,看着朱棣身后几名陆军第一镇将士,手中对准她的铳剑,突然间冷静后,更是恐慌。

朱棣视线转移,落在耿瑄身上,“自己把烂摊子收拾好,是个男人,就别让春晓替你背负闲言碎语!”

耿瑄穿着一身陆军第一镇军服。

这套军服,昨天他就迫不及待去陆军第一镇大营领取了。

红肩章,一道杠,一颗星。

暂时是棚正级别的编外人员。

徐膺绪、徐增寿两个混蛋,昨天穿着军服,轻轻拍打正式在编肩章,很是在他面前炫耀一番。

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是姐夫的小舅子。

用不了多久。

他还是上门女婿呢!

闻言,忙立正,捶胸:“遵命!”

朱棣眼神这才柔和几分。

微微抖了抖马缰,策马离开。

朱棣刚走,耿炳文‘恰当’时机从府内走出,先看了看朱棣背影,然后黑着脸,看向台阶下的母子二人,“闹够了嘛!”

噗通!

耿瑄噗通跪倒,砰砰磕了三个响头,抬头,“父亲、母亲,孩儿不孝,认定了春晓,也认定了陆军第一镇。”

他就不明白。

父母到底忌讳什么?

人家俞家,俞靖还在姐夫麾下,担任海军统制呢!

徐家,徐增寿、徐膺绪也都决定要跟着姐夫。

耿家怎么就不行!

姐夫在海外发展的好好地,他都能看得出,姐夫志不在大明。

怎么这么多人,就排斥抵触姐夫?

“不论你们认不认孩儿,孩儿还是你们的儿子,往后,孩儿还给你们尽孝。”

耿瑄再次磕了三个响头,起身,翻身上马,去追赶朱棣。

爹娘一定会后悔的!

就像陛下以前那么对姐夫。

现在不也以姐夫为荣吗?

耿炳文目视耿瑄策马离开,脸上满是恼怒,眼底却闪过一抹欣慰。

跟着燕王,只要耿瑄不出意外。

经燕王调教,将来肯定有出息。

可能比他几个兄长都有出息,有能力。

他内心是支持的。

但他必须逼着幼子离开耿家。

没办法。

谁让,大明的局势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

孩子们长大了。

有的想要振翅高飞,试着出去闯一闯。

有的不思进取,只想待在父母身边啃父母。

就好比站在旁边这几个儿媳。

一天天撺掇自家那个悍妇和耿瑄闹。

不就是想着,少一个分家产的嘛!

“从今而后,他不再是耿家人!”耿炳文黑着脸冷哼一声,率先转身回府。

无人看见处,唇角露出笑容,“好好闯,别让爹失望!别给咱们耿家丢脸!”

耿家或许能指望的。

也就是这个小儿子了。

各府围观家眷,看着耿家府门关上,纷纷议论。

“苏春晓就这么好?”

“陆军第一镇就这么好?让耿瑄不惜被逐出家门?”

“这耿瑄还是太年轻,看着吧,明天陆军第一镇对抗战败,一盆凉水劈头盖脸浇下来,他保管冷静后悔!”

……

朱棣尚未抵达军营。

耿瑄之事,便在大明上层迅速传开。

有少数几人,听闻后,暗骂耿炳文狡猾,在琢磨,是不是也学耿炳文。

不过,更多人则是笑话耿家出了逆子。

御书房。

朱元璋听闻后,不由一笑,自言自语:“可怜天下父母心!”

朱紫巷这些二代小子们。

瞧着吧,将来家家都得羡慕耿瑄!

一次对抗演练,陆军第一镇就算失败了又如何?

春晓那丫头,得了妙云丫头的真传。

老四又是个会调教人的。

看看辉祖。

就连徐膺绪、徐增寿这两个不成器的东西,都被老四丢到福建调教的很好。

还怕耿瑄不成器?

这小子,以前混不吝,这一步人生抉择,算是误打误撞,撞狗屎运选对了。

……

就当朱棣在军营,和将士们商议明日检阅、对抗演练时。

大胜后的丘福、朱能,正跟随汤和抵近金陵。

入城后。

朱能听着百姓议论,遗憾道:“总兵,咱们回来晚了,错过了昨天燕王回朝。”

汤和也十分遗憾。

百姓口中,一千五百门火炮齐射是什么景象?

他好像,每次都差点运气。

无奈笑道:“幸好,没有错过明日的检阅和对抗演练,你们明日好好观摩,看看陆军第一镇和朝廷新军。”

丘福、朱能相互对视,眼中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这几天的情节适合大章,等过了这个情节后,我会回复两章的。

总之大章肯定是一万多字。

(本章完)

阅读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