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三百八十九章:沸腾!愈演愈烈!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书房。

“这么多?”

朱棣满脸惊讶看着叶茂,目光审视:“你们没有在其中做些违反朝廷律令的小动作吧?”

叶茂他们,想给他脸上增光添彩的心情,他知道。

对此,他也接受。

但叶茂报出的税收数额,委实有点太大了。

他不得不怀疑,叶茂为了让他脸上有光彩,对福建地方百姓、商贾,巧立名目,进行了盘剥。

被朱棣质疑。

叶茂没有委屈。

看朱棣震惊模样,相反十分高兴,“王爷,臣知道王爷的性格,怎敢做这种事……”

他不解释自己人格品性如何。

毕竟,他以前犯过大错。

一个有污点的人。

解释自己的人格品性。

还不如直白说,知道王爷的性格。

正所谓上行下效,他跟随王爷,无论是为了个人前途命运,还是为了其他什么。

做事肯定要附和王爷的心意。

王爷不喜欢的,涉及大事,肯定是绝不能碰。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即便王爷不喜欢,他做了,也没什么。

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这种事,肯定就归类于,王爷不喜欢的大事。

朱棣笑着点了点叶茂。

对此,他并不反感。

世人有千面百态,只要他们能为他的事业,能为他治下百姓创造价值。

他都可以包容。www.lawace.cn 盘古小说网

“既然你信誓旦旦对我说,没有做过这些,明日早朝,就如实向朝廷汇报吧。”

朱棣给此事画上句号。

叶茂含笑抱拳,继而转移话题,“王爷,福建经过这几年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朱棣认真听着。

对于福建的瓶颈期。

他当然清楚。

能使用的经济宏观引导手段,基本已经打出去了。

海贸体量,暂时已经很难发生巨大突破。

原因来自方方面面。

首先,造船跟不上。

一艘海船,从伐木、阴干木头,再到建造成海船。

少说也得四五年时间。

鸡笼屿,原本陈家存下来的木料。

经过这几年改造海军战船、以及零星建造一些海船,基本消耗殆尽。

这几年,鸡笼屿储存下来的木料并不多。

另外,造船厂的规模还是太小。

类似旗舰那种特大型海船。

造船厂接了五艘订单后,就再无力承接了。

福建豪强商贾倒是要投资造船厂,他对此也持鼓励态度。

但两三年内,别想对这个造船厂寄予太大厚望。

首先,福建江浙地区,最好的造船工,当初都被俞靖、沈至使用各种手段网罗到鸡笼屿造船厂了。

元朝几十年造船业的凋零,会造船的工匠太少了。

福建豪强商贾联合投资的造船厂,都要雇佣人,送到鸡笼屿造船厂,委培他们进行培训。

除了海船跟不上需求。

海贸的需求暂时也已经趋于饱和。

现在福建的海商,海贸对象,最远就是南海周边。

倭国、高丽。

南海这边,光靠梁道明借助三佛齐,往更西边,输送转运货物,渠道能力太差。

想要进一步扩张往西边转运货物的渠道力。

就要解决陈家。

短时间内。

他无力这么做。

倒不是打不赢。

而是距离太远,打赢了,他的兵力投射距离太远,东番的底蕴无法支撑。

需北征打赢,大量俘虏逐步迁徙开发东番后,才能做这件事。

至少需要两三年。

海贸需求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挖掘经济宏观引导这张牌的潜力就十分有限。

剩下的,只能向内开拓。

不过……

朱棣微微皱眉,看向叶茂,“如今的瓶颈期,外部海贸这张牌,我短时间内,不可能给你们提供更大的需求,如果想突破瓶颈期,就需要精细化乡土村社,扶持福建乡土村社,提供一些,咱们大明境内需求的东西,这可是个精细活,伱确定,福建地方官员,能胜任?”

……

不是他质疑福建官员的能力。

实在是他对福建地方官员的品行,不敢抱有太大期许。

这群只会当官的家伙。

让他们实干?

……

说实话,精细化乡土村社,他也很想干。

但他知道其中困难。

精细化,就意味着,要引导、培育每个乡土村社村庄,发展差异性的、零散性的东西。

这可给了地方官员,胡搞乱搞的机会了。

和搭建乡土村社模板不一样。

最基础的乡土村社模板,是经过建安、闽县等地乡土村社建设经验,总结形成,最适合福建所有农村的一套简易框架。

是定型的。

地方官员只要按照框架细则,引导百姓去搭建就行。

不给地方官员变更的选择。

等同于,一刀切。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少数百姓,受委屈了。

但没办法。

一刀切,至少可以确保地方官员,无法从中上下其手,不给地方官员巧立名目发挥的机会。

大多数百姓,都会因此而受益。

曾今,他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搞这种十分不人性化的一刀切施政措施。

直到他指导福建乡土村社改造时,才明白。

下面执行的人能力不够、不可信、不可靠。

一刀切,反而是最优选择。

……

叶茂笑着拿出一份名单,起身递给朱棣,“王爷,这是这几年,福建乡土村社建设中,臣观察各地县府官员,汇总的名单,都是在乡土村社建设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各级官员,这些人,具备实干能力……”

朱棣边听边看。

暗暗惊讶。

他没想到,叶茂竟然做了这么一手准备。

可见,这个人其实是有能力的。

这份名单很详细。

不但汇总了这些具备实干能力各级官员,在过去几年的成绩。

还根据品性、权力欲……

等各种因素,对各级实干官员,分门别类做了评分。

甚至,连这些官员的家庭背景,都做了了解,附在后面。

……

朱棣耐心看完后,放下文卷,笑着抬头,手指轻轻敲击文卷,略作沉吟,询问:“你是想让这批官员去搞乡土村社精细化建设,一举打破福建的发展瓶颈?”

叶茂含笑点头,补充道:“除了这些官员,福建府学还有一批较为纯粹优秀,胸怀报国的年轻读书人,他们的实干能力可能不行,但胜在这些年轻读书人还保存着一份纯粹,他们虽然不懂农村,但他们有见识,布政使衙门,可以罗列一些适合福建精细化发展的方向……”

……

“臣以为,应该敢于给这些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去闯闯,去试试。”

“把他们放回自家祖宗发迹的乡村去,他们即便干不成,也不敢胡作非为,除非,他们不在乎,被乡党对着祖坟撒尿吐口水。”

……

朱棣听的不由笑了。

这个时代,除了部分劣绅。

大多数士绅,即便虚伪,也不会堂而皇之祸害家乡人。

毕竟,祖坟在那儿搁着呢。

阶级跌落后,能退守的地方,也只有家乡了。

一般情况,士绅还是愿意做些顺水人情,关照家乡人。

这就是所谓的乡贤。

当然,也别以为这样,士绅就是好的。

兔子只是不吃窝边草罢了。

外面的草,兔子可是连根都能给刨了!

……

“臣以为,王爷建设福建,为大明留下的,不应只是一个富裕的福建,王爷有责任,也有义务,给大明留下一批,善于开拓,具有实干精神的官员,以及一批,有着实干历练的年轻读书人,将来他们会成为坚定的实干派,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建设派……”

“精细化发展福建乡土村社,就是历练这批被选中官员,最好的机会。”

……

同时,也可以从中选拔一些人才,说服他们,跟随王爷出海。

当然,他这点小九九。

现在不能和王爷说。

王爷未必愿意挖朝廷的墙角。

等他先做完,生米煮成熟饭,王爷最多也就是骂他一顿。

对于做此事,他是没有一点谴责感。

整个福建建设计划完成后。

王爷留给大明的这笔财富足够庞大了。

拉几个有才干官员离开大明,这是王爷应得的!

“行,就按照你这个计划去做吧。”朱棣说着,拿起名单又扫了一遍,提醒:“一定要记住监督,你更要瞪大眼睛盯紧他们,明年一年,我大概率,都要忙于北征,顾不上福建,只能靠你自己。”

“记住,不要为了陛下南巡而急功近利,做事,别怕慢,宁愿小步慢跑,也别蛮干。”

……

叶茂突然要搞乡土村社精细化。

以此打破福建发展瓶颈。

真正的目的不难猜测。

为父皇不久将来的南巡做准备。

其实,他并不在乎这些。

可奈何下面心向他的人,希望给他争口气。

就像谭渊、俞靖他们,为了此番回朝,默默做了很多努力。

对于这种积极性,不应批评,但要提醒。

“另外,述职后,你不要着急回福建,我和父皇请示一下,你跟我去土桥村看看,如何精细化发展乡土村社,土桥村应该能给你很多借鉴的地方,他们搞的雇工身股制米铺,用玉米秸秆酿酒……”

……

朱棣开始谈一些,关于乡土村社精细化发展的想法。

这一谈。

就谈到深夜。

回到寝殿时,已经快子时了。

进入寝殿,见徐妙云靠坐在床头,捧着本书,走过去,把书拿开,“这么晚了,等我做什么,还有,坐月子期间,别看这么多书。”

徐妙云甜甜笑笑,琼鼻轻轻嗅嗅,“喝酒了?”

“喝了点,叶茂提出要精细化发展乡土村社,谈的兴起,也算是勉励叶茂,就两人小酌了几杯……”

朱棣轻声说着,走到旁边,已经盛满水的脸盆简单洗漱。

“今年,福建税收这么多?!”当徐妙云听闻福建税赋情况时,也不由轻声惊呼。

转而,看着擦脸的朱棣,莞尔笑道:“这一切,都是我夫君的功劳。”

“别勾火!”朱棣含笑瞪了眼。

平白无故讨好他。

老夫老妻这么多年。

孩子都三个了。

别以为他不知想干嘛。

徐妙云‘可怜兮兮’、‘委屈巴巴’低头。

朱棣笑笑,故意不理会,走到金豆子的婴儿床旁边,看着已经熟睡的金豆子,“听说,我就不再一天,你就给孩子们找了个便宜姑姑?给我找义妹,你有没有问我的意见?”

……

徐妙云听朱棣提及此事。

委屈、可怜都不装了。

偷偷看了眼朱棣,立刻躺下,像鹧鸪鸟,把头蒙在被子里。

朱棣余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笑着走到床边坐下。

被子里的鹧鸪鸟,裹着被子,往床里面挪动。

朱棣微微侧身,伸手掀被子。

两只小手紧紧拽着。

朱棣好不容易掀开,笑道:“你都三个孩子的娘亲了,还这么幼稚,再过几年,雍鸣、祈婳看到这一幕,都得偷偷笑话你!”

哼!

徐妙云微微骄哼,理直气也壮道:“那也是你宠的,你惯得!”

“你值得。”朱棣笑笑,转身脱鞋。

徐妙云笑的眼睛都眯起来了,转身爬着,从后,伸出双手,环住朱棣的腰,“那我对你做的任何事,也是你值得,不是吗?”

朱棣看着十指相扣,紧紧环着他腰的小手,伸手拍了拍,笑道:“别抱着了,我要脱衣服了。”

“我帮你……”

徐妙云高兴爬起来……

……

东宫。

美人殿。

王美人都已经休息了,听到外面汇报朱标抵达。

披着衣服起身迎接朱标入殿。

朱标进入殿内,制止王美人行礼,含笑询问:“玉秀和允熞都睡了?”

朱玉秀是王美人给朱标生的长女。

朱允熞是王美人给朱标生的第三个儿子。

还是春晓帮忙接生的。

王美人笑着点头,“吃过晚膳后,早早就睡了,太子爷,玉秀和允熞都特别喜欢雄英送他们的礼物,雄英送太子爷什么礼物了?”

朱标看着王美人笑笑,“一杆老四火器工坊,专门制作出来,用来送人的火铳,十分精美,孤很喜欢,孤知道你想说什么,雄英的性格变化、做事风格越来越像老四,孤心里有准备……”

王美人暗暗松了口气。

她就怕因太孙做事风格,太像燕王,和太子爷期盼的不一样,太子爷不喜太孙。

她在大明也好些个年头了。

看的很明白。

太子爷的地位是稳固。

至少比她远在高丽,同父异母的王兄稳固无数倍。

但太孙在大明的地位更加特殊。

甚至超越了太子爷。

太孙是陛下最喜欢的嫡长孙。

背后有常蓝这样的家族支持。

这也到罢了。

说到底,陛下百年之后,也管不了太子爷。

常蓝始终都是臣子。

太子爷不喜太孙,坐稳皇位,可以剪除常蓝两家。

可有一个人,太子爷动不了!

燕王朱四郎!

这个人,从太孙五岁开始,就把太孙带在身边辅导养育。

朱四郎回来后。

她虽然没见,朱四郎如何喜爱太孙。

可她知道,这是朱四郎在避嫌。

实则,这种养育。

于太孙而言,朱四郎这个叔父,如同父亲。

于朱四郎而言,太孙这个侄子,如同儿子。

太孙在大明出任何事情。

朱四郎都极有可能,变成一个疯子!

点燃战火。

让天下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让九州神器震荡!

此番,两百艘战船,一千五百门火炮,齐响秦淮河。

陆军第一镇,力压朝廷耗尽数年苦功,精挑细选,编练而成的两支新军。

无不证明,朱四郎有让九州神器震荡的能力。

未来,朱四郎未必支持太子爷这个大哥。

但,只要太孙有求,大概率,会豁出去一切支持。

所以,她可不想太子爷,不喜太孙,让朱四郎那个疯子发疯。

“太子爷,听说,福建布政使回朝了,也不知,今年,福建布政使给朝廷带回什么好消息……”

这个叶茂,太没规矩了。

就算现在是朱四郎的人。

做做样子,来拜见太子爷都不行吗?

摆出一副朱四郎心腹模样,想干什么!

……

这一夜,有人睡的踏实香甜。

有人辗转反侧。

翌日。

五更天。

朱棣一边扣着军服风纪扣,一边站在婴儿床边,笑骂:“这小东西,长大绝对是个不让人省心的!”

昨晚半夜,小东西,自己一泡尿,水漫金山后。

换了干爽的新被褥都不睡,只要一放到婴儿床内,就立马张大嘴嚎啕大哭。

弄得抱着哄了一个时辰,人家才爬在他肩头,优哉游哉,啃着大拇指睡着了。

和雍鸣、祈婳的省心,完全没法比。

徐妙云笑道:“雍鸣、祈婳哪会儿,咱们两也是新手,可能是老天都体恤咱们。”

朱棣笑了,“他不是有个姑姑吗?等明年,就给他断奶,然后扔给他姑姑带,你轻松点。”

这匹草原烈马。

既然当了姑姑,那就要承担起给哥嫂带孩子的义务和责任。

别以为这姑姑很好当。

徐妙云含笑瞪了眼朱棣。

人家乌云琪格啥好处也没捞到。

倒先捞了一个带孩子的任务。

若是四郎这番话,被乌云琪格听到,恐怕免不了,把四郎名字写在纸上,咬牙切齿,用小刀划。

“他折腾了一晚上,不会早起,你再睡会儿。”

徐妙云含笑点头。

目视朱棣离开的挺拔背影。

吱呀!

“师傅。”

朱棣推门而出,就见春晓和采绿几个小姑娘站在门外。

微微愣怔,“你们这是干什么?”

春晓笑道,“我担心师傅上早朝,吵醒师弟,师娘一个人照顾不来,采绿她们非要跟我一起来。”

朱棣笑着瞪了眼,“金豆子昨晚闹腾了一夜,睡的正香,你们都回去休息吧……等师傅抓紧处理完金陵的事情,就带你们回村。”

几个小姑娘笑着点头。

朱棣单独把春晓留下,“耿瑄为了你,都被逐出家门了,这几天,找机会就跑到我面前,各种暗示,希望这次能和东旭、民丰回村一起把你们的婚事办了,你什么意思?”

这小子鸡贼的很。

迫不及待想把事情敲定,生怕再出现什么波澜。

春晓俏脸微红,低下头,嗫嗫嚅嚅羞涩道:“全凭师傅师娘做主。”

哼!

朱棣笑哼一声,“等天亮后,和你师娘商量吧,耿瑄家里面是做不了主了,我和你师娘,也算是他姐夫、阿姐,回村后,代他跟四叔提亲,顺便把你们三个婚事一起办了。”

“往后,他耿瑄就是入赘,得听你的!”

……

“另外,耿瑄虽然被逐出家门,但你们回村前,也去一趟耿家,耿家不见你们,就在府门外磕几个头,你们的孝道尽了,他耿家爱怎么着怎么着,天大的事,师傅、师娘给你们顶着!”

交代一句,朱棣笑着离开。

等朱棣走远一些。

春晓才抬头,眼睛红红看着朱棣背影。

……

“王爷。”

朱棣抵达王府前院时,叶茂已经在等着了。

朱棣点点头,两人翻身上马,就往宫内而去。

……

奉天殿外。

群臣等着开朝同时,三三五五凑在一起,低语交谈。

“听说,叶茂这个忘恩负义之辈,昨天回来,没有去东宫,直接住到了朱府。”

“这就是摆明了告诉天下人,从今往后,他叶茂是燕王的人。”

“恐怕,这是叶茂最后一次回朝述职了。”

“爱回不回,我更在意,这个狼心狗肺之辈,带回什么成果,这般骄纵!”

……

刘伯温站在百官序列前。

听着后面窃窃私语声,余光看向站在前面的朱标,有些人,一副义愤填膺,恐怕更多是故意以忠臣之名,挑拨太子和燕王关系。

太子的才智,应该能看得清楚。

可这些声音。

在太子心中,会不会产生影响?

他不得而知。

也无从判断。

哎!

刘伯温无奈叹了口气。

天下间,很多事情,之所以变坏。

就是这种搞破坏的人太多了。

滴水穿石!

大明的未来,以他的年纪,大概率是看不到了。

但他不希望,这对兄弟手足相残。

太子有大明的底蕴。

燕王有出众优秀的才能。

说实话,这对兄弟相争,胜负他无法判定。

但一定是山河倾倒,日月变色!

“朱四郎来了!”

一声轻呼响起。

刘伯温思绪被打断,与其他人一样,转身向后看去。

两人,一前一后,亦步亦趋而来。

“怎么来上朝,还穿着他们陆军第一镇的军服?他朱四郎想干什么!”

“很明显呗,人家这次回来,时时刻刻穿着陆军第一镇军服,就是告诉天下所有人,人家自成一系!”

……

刘伯温看着朱棣,身着一套完全有别于大明传统俯视的挺拔整洁军服。

百官猜测没错。

燕王此番回朝,时时刻刻穿陆军第一镇军服,就是告诉天下人。

他和大明的区别。

可百官的心态很有问题。

燕王若是留在大明,他们忌惮痛恨。

燕王现在摆出一副,要独立于大明之外的态度。

这群人还不满意。

酸溜溜。

一副想要燕王对朝廷唯命是从的模样。

这心态,让人又好笑又无奈。

合着,人家燕王怎么做都不对?

朱棣在群臣瞩目中,带着叶茂沿阶而上。

叶茂来到对应他品级的位置停下,目视朱棣继续向上,‘在大明,王爷没办法继续向上,可出海后,王爷肯定会带着我们,这样一步步,一步步,走向最辉煌!未来,朝廷都得羡慕!’

目视中,叶茂激动,暗暗握拳。

朱棣经过徐达身边时,给徐达请安,和刘伯温、蓝玉、沐英等人简单交谈几句,来到朱标身边,含笑道:“大哥。”

朱标含笑看着,指了指朱棣的军服,“不要总把自己当军人看待。”

朱棣点头,笑着解释:“大哥,我们这种军服设计,是有意图的,四海之民,部落繁多,族群也多,每个族群都有不同的服饰、发饰……”

想把这么一个散装的群体,统合成一个族群。

是一个十分大的课题。

除了夹杂在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理想中的中原文化。

车同轨书同文。

另外一件事,也必不可少。

那就是统一服饰、发饰!

历朝历代,新朝建立,都要对服饰、发饰做出一些改变。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现在的大明。

中原的服侍、发饰经过了不断变迁迭代。

为何?

其实很简单。

从肉眼可见的服侍、发饰,扫除前朝痕迹!

“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服饰呢?”朱标看着朱棣,笑问:“你想在四海之上,扫除咱们大明的痕迹?”

朱棣坦然笑着摇头,“强推大明服饰、发饰当然可以,可这种同化行为,太霸道,留下的后患太大……”

太霸道的掘根。

一定会把一些根系留在土壤中。

留下太多隐患。

他喜欢不动声色的掘根。

直接在四海之上,通过他们这些精英层,引领一种服侍、发饰潮流,百姓必然效仿。

将来,这种分体式服饰就会成为所有四海之民一种共同标识。

一种共同身份认同的象征。

现在是军中。

未来,他会在文官中开始推行。

带动商贾们。

最终影响下面百姓。

直到完成四海之民易俗的目的。

……

说到最后,朱棣笑着摊手,“反正,就是件衣服,在服饰方面,我温和易俗,在文化方面,我强制性推行中原文化教育……”

牺牲一下表象,温和掘了四海之根。

完成不留隐患的同化。

他不认为有什么不可。

而且,随着工业化发展,大明现在的服饰,根本无法适应工业化。

既然如此,为何不提前一步到位呢?

朱标深深看了眼朱棣。

‘真阴险!’

竖耳偷听的百官,听完后,很多人忍不住暗骂一句。

一直以来,朱四郎给他们最深的印象,就是霸道!

可这掘根谋划中。

却让他们看到了朱四郎的阴险!

……

“开朝!”

殿内突然响起的尖细声,打断所有人思绪。

吱呀!

沉闷威严的开门声传出。

朱标、朱棣领衔群臣鱼贯而入。

待群臣在殿内站好后。

朱元璋现身。

群臣微微愣怔。

余光纷纷看向朱棣。

朱棣看着被朱元璋牵着手,走上龙庭的雍鸣。

眼中愕然之色,也一闪而逝。

昨晚老头子派人传旨参加今天早朝,顺便把两个孩子接到宫中。

说是想孙子孙女了。

可他没想到,老头子带雍鸣上朝。

雍鸣不是祈婳!

朱元璋落座,百官都未回神。

朱元璋冲朱棣笑骂:“看什么,你家闺女是个懒虫,睡的不愿起来,好好着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回神,忙山呼万岁跪安。

朱棣也忙跟着,低头暗暗苦笑。

他倒是知道,之前小祈婳也只跟着老头子参加午朝,甚至还在午朝时间,在龙庭睡觉。

对小祈婳来说,别说早朝了,就是午朝,都是折磨。

可雍鸣是皇孙!

和祈婳不同!

“平身!”

“谢万岁!”

群臣起身,看着立于御案旁,小小的身影。

朱元璋看向朱棣,继续刚才的话题,“接下来,你们北征这一年多,雍鸣和雄英跟在咱身边学习。”

群臣松了口气。

饶是如此,眼神依旧暗暗抵触看着朱棣。

朱元璋懒得理会百官想什么。

他就是想给老四带带小雍鸣。

这次之后,恐怕他们爷孙相处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朱元璋收敛思绪,目光巡视,“福建布政使叶茂来了吗?”

“臣在!”

叶茂恭敬应了一声,从文臣序列中,跨列而出,抱拳躬身。

朱元璋笑问:“所有人都等着你汇报福建今年情况,你先汇报吧,不然,今天早朝,众人也神不思属。”

“臣遵命!”

叶茂领命后,默默深吸一口气,微微握拳,又松开,从袖中拿出折子,双手高捧。

小太监接过折子,小跑转交朱元璋。

叶茂同时汇报道:“今年一年,福建商税、田税、海贸税……等所有税种,总收入……”

叶茂停顿一下。

群臣唇角抽抽,一边暗骂,一边竖起耳朵。

生怕漏掉什么。

“两百万两!”

两百万两!

两百万两!

……

叶茂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所有人瞬间呆滞。

朱元璋翻看详细内容的动作都微微顿住。

下一秒,也顾不得看各税种详细罗列情况,径直翻到折子最后面。

笑意浮现,唇角渐渐向耳根咧开。

真的?!

百官目睹朱元璋的神色变化,这才回神。

殿内瞬间哗然。

“这是真的?”

“两百万两!两百万两啊!”

“就算按照所有税种,均税,十税一,两百万两税赋,就意味着,一年之内,福建一地创造了相当于两千万两财富!”

“不止两千万,这个十税一不准,至少三千万!”

“就按三千万计算,福建四百多万人丁,也就意味着,今年一年,福建平均每人创造了将近八两银子的财富!”

“这怎么可能!这可是相当于八两银子的财富!”

……

叶茂悄悄看了眼朱棣。

唇角笑意一闪而逝。

他现在,特想在这些同僚面前,挺着胸膛,微微仰头。

可惜,这是奉天殿。

不能这么干。

小雍鸣站在御案旁,抿唇、崇拜看着朱棣。

他站在高处,能清晰看到,群臣看向阿爹眼神变化。

能清晰感受到,气氛、情绪的变化。

小家伙的小动作,没有逃脱朱元璋双眼。

‘有老四这个好榜样,雍鸣长不歪。’

朱元璋笑笑,伸手揉揉小家伙小脑袋,“肃静!”

声音响起。

殿内瞬间安静,落针可闻。

所有人,全都隐晦看着朱棣。

朱元璋拍了拍奏折,严肃看向叶茂:“叶茂,这份折子中内容属实?你们没有为了朱棣脸上有光,对福建百姓横征暴敛吧?”

“陛下,臣愿意以项上人头担保!”叶茂掷地有声保证。

朱元璋笑笑看向朱棣。

他这么一问,就是让百官闭嘴罢了。

首先,老四的性格,绝不容许叶茂做这种事。

若是换成老二,他到的确要好好查查。

其次,若福建布政使衙门横征暴敛,锦衣卫早汇报了。

毕竟,整个福建的锦衣卫体系,是直隶外,最完善的。

说实话,他听到这个数字时,也头皮发麻。

福建一地,四百万人口,给朝廷创造两百万税赋!

福建一年之内,人均创造财富将近八两银子!

“叶茂,百官刚才议论,福建人均创造财富将近八两银子?你们布政使衙门,有没有统计过,百姓一年到头,手里能拿住的粮食、钱货,合计多少银钱?”

“禀陛下。”叶茂恭敬汇报道:“臣在折子内有详细记录,经过布政使衙门走访,一些土地条件较好的农村,百姓能拿到合计四两银子钱货,土地条件恶劣的农村,百姓合计能拿到将近三两银子,城内百姓多点,一年内,能拿到五两多点……”

朱棣认真听着。

这些,昨晚他也没有仔细问。

这里的人均财富。

是连百姓口粮计算在内的。

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子。

今年的情况,每家每户,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按照人均三两计算,也就勉强有一两银钱节余。

不过已经很不错了。

当初他和妙云刚去土桥村时。

乡亲们一年到头,也没有这么多节余。

土桥村的自然条件,可比福建那些自然条件好的村子都好。

人均创造八两银钱财富。

按照布政使衙门走访调查的这个情况。

就意味着,一年内创造出的财富价值,大约有四到五成,最终流向了百姓。

这个民间财富流动比例,还算建康。

未来,随着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百姓积极拓宽经营范围。

像土桥村,开米铺、酒铺。

充分与商贾竞争,财富会更多流向百姓。

现在,福建乡土村社还处于,接海商订单的阶段。

并未参与积极竞争。

“叶大人。”朱标好奇询问:“为何,城内人口比建成乡土村社的百姓更富裕?”

按照金陵建成乡土村社的县府情况。

如今,农村百姓的情况,正在拉近和城内百姓的差距。

根据方希直、练子宁等人估算,用不了几年,恐怕农村就会赶超城内百姓。

土桥村联合周边十几个村子,据方希直说,富裕程度,已经超过了城内百姓。

‘太子恐怕不愿意听这个原因。’

叶茂暗暗腹语,恭敬答道:“禀太子,城内百姓比农村百姓富裕,主要是因为,今年福建用经济挤兑的手段,迫使很多商贾,自行完成雇工身股制改造,如今,福建已经有七成商贾,施行了雇工身股制,明年,顽固不愿接受雇工身股制改造的,我们福建上上下下,将以经济手段,彻底将剩下这群顽固分子,铲除!这种顽固者,在福建没有立足之地!”

叶茂想到福建的种种变化。

情绪激昂。

不自觉,就嘴瓢了。

说到最后,杀意凛凛。

丝毫没有意识到,百官脸色瞬间十分难堪。

等叶茂意识到时,已经晚了。

懊悔看向朱棣。

朱棣微微点头。

他不怕被人仇视。

这些事情,叶茂不说,将来南巡,又或者其他时间点,也会完完整整传到朝中百官耳中。

朱标沉默。

还是雇工身股制。

“好!”

朱元璋大赞一声,打断百官各异的思绪。

朱元璋含笑看着叶茂,“这些年,你配合朱棣做的不错,等北征结束,咱南巡看看你们福建,若真的有你们汇报的这般好,咱会下旨,提升福建为特别行省,归属朝廷直辖,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海贸构成的福建模式,将永久保留!”

叶茂激动抬头。

他昨晚听王爷隐晦提过。

可到底只是陛下私底下许诺。

今天陛下直接当着百官说出来,只要福建建设,让陛下满意,特别行省就板上钉钉了!

“臣谢陛下,臣定不辱使命,陛下,福建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昨天回朝后,臣请示王爷,准备,明年精细化发展福建乡土村社,突破现在的瓶颈!”

朱元璋微微惊讶,看看叶茂,再看看朱棣。

百官也是如此。

朱元璋询问,“老四,福建还能比现在更富裕?更好?”

朱棣抱拳,“短期内,受海贸体量、造船制约,由海贸提升福建建设,已经潜力不大,不过,福建面向咱们大明,精细化发展,只要成功,的确能让福建更上一个台阶。”

他也不敢把话说满。

毕竟,精细化发展不容易。

“你还有谦虚的时候?”朱元璋打趣一句,手放在膝盖上,微微握拳。

他激动啊!

“叶茂!”

“臣在!”

“你们的精细化发展,咱准了,咱南巡时,希望看到一个,更好的福建!”

“臣遵命!”

百官暗暗看着叶茂、朱棣。

‘哼!吹得震天响,南巡倒要好好看看!’

这一刻,许多官员,生出了一定要想办法,跟随朱元璋南巡的念头。

他们要去挑刺!

特别行省,福建模式成为定制,绝不能接受!

留着这块毒瘤。

将来有一天,极有可能让这个脓疮,蔓延整个大明!

……

随后的早朝,百官开的也神不思属。

随着早朝结束。

消息迅速传开。

吕本听闻消息后,咬牙道:“备车!”

他要马上回北平,把朱棣和乌云琪格的消息散播到草原上。

特别行省?

朱四郎若是死在北征途中。

或成了北元俘虏。

他倒要看,朱皇帝还有没有心情南巡!

……

“福建今年上交朝廷两百万总税赋!”

“听说,福建今年人均创造八两财富!”

“这是啥意思?”

……

“什么,福建一直在搞雇工身股制?已经完成了七成改造?”

“千真万确,据说,燕王和叶布政使承诺,明年,整个福建全都要改造成雇工身股制!”

“还有呢!还有呢!陛下说了,南巡福建若是真有汇报的这么好,福建会列为特别行省,朝廷直辖,福建模式,永久保留!”

“凭什么,福建都能搞雇工身股制,咱们金陵作为皇都却一直没动静!”

“凭燕王主政福建呗!”

……

整个金陵瞬间被点燃,沸腾……

事关百姓自身直观、切身福祉,沸腾程度,超过朱棣回朝,超过陆军第一镇赢得对抗演练。

议论愈演愈烈。

朱棣没料到。

朱元璋没料到。

所有人都没料到,百姓反响会如此之大。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吕本离京,北征布局开始了,情节进入下一个高潮。

(本章完)

阅读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