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历史直播剧透]

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历史直播剧透]

173.唐高宗永徽之治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的霸气^……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面对危机, 只要是人都会做出反应。

更何况贞观十三年前都为臣子称颂,被众多能臣名相重点补习过的李承乾。

既然父亲喜爱弟弟远胜于喜爱他,既然弟弟不让哥哥活, 那么哥哥反杀弟弟总没错吧?

既然老爹可以为了保住脑袋瓜把爷爷变成太上皇送去养老,那他李承乾搞一波,直接送老爹李世民去养老也没错吧?】

【www.youxs.org, www.youxs.org,那就先下手为强, www.youxs.org。

老爹的例子不就是一个成功政变的例子, 证明了皇位先下手为强,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能够当好皇帝,创造治世,就会为人称颂,受百姓爱戴。

www.youxs.org, 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自以为很‘聪明’的决定

——走李泰的路,让李泰无路可走。】

【www.youxs.org,李承乾准备再现玄武门竞争上岗, 凭自己的努力向世人展示, 他有能力成为竞争上岗的高质量太子。

至于有没有人跟从他政变,这还用说吗?

君不见太宗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可是从未避讳,那些跟随他进行玄武门政变的人又如何人人看在眼中。

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文臣武将们封赏甚隆,一品满地走,二品多如狗,多年征战不如从龙一搏。

跟从李承乾谋反的臣子甚多。

亲手把李唐皇位正常继承机制给砸烂的李世民或许曾试图修缮这个继承机制,如登基后就立李承乾为太子就是一个最好的态度。

但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还是太大了,成功所获的利益也太吸引人了。

至此, www.youxs.org。】

殿中满地走的一品二品臣子:“…… ”

“太子与帝王的关系之亲密,本就要超过其他儿子,这怎么反上了!”

“原先以为陛下不避讳玄武门之变乃光明磊落之举,未曾想后辈会以此为借口,效仿政变”

“已为太子为何要谋反啊,当年秦王那是逼不得已,不反则死,太子有何理由谋反?”

臣子们不解,臣子们憋屈,臣子们……遗憾。

谋反得来的帝位,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当然他们不是在说他们陛下,他们陛下是不一样的存在,他们是在说其他皇子。

臣子们试图盖弥彰。

“仙幕不是多次说了吗,太子只要不瞎折腾,安稳乖觉,总能登上皇位的。”

“与其造反,不如好好监国,无事可做就去长孙皇后坟前哭诉想母亲了,与太宗相聚时多回忆往昔,比作天作地强多了。”

“学魏王看史修书,烧香拜佛,都比造反来得可行。”

主要吧,秦王李世民的反是那么好造的吗?以为谁都是李渊不成?

臣子们笃定。

当然不屑一顾的也有。

侯君集倒是不这么认为,他冷漠道:“前废太子不也曾预备谋反,不过不成功而已,太子要是皆不做反应才不可能。”

“魏王来势汹汹,咄咄逼人,陛下的政变珠玉在前,谁都觉得自己会是下一个开启治世的明君。”

“太子本人那时又有腿疾在身,整日被臣子批驳,心思敏感,谋反,正常。”

至少在他的想象中,很正常。

摆正心态不作死,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做起来可不容易。

【不过很可惜,玄武门竞争上岗不是那么容易的,上一届成功进行政变的李世民是李唐历史上最优秀的政变毕业生,跟随他的政变队伍可是能够打下一个国家,创建一个治世的开国能臣。

哪能容许李承乾这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伙子来放肆。

很荣幸,很不幸,李承乾的谋反胎死腹中,血都没溅一星半点,就有人告发了。】

结果很喜人,但李世民脸上一丝一毫的高兴都没有,只余心寒。

李世民一颗拳拳爱子之心,碎了。

碎得一塌糊涂。

www.youxs.org,www.youxs.org.

亲眼见‘www.youxs.org’儿子谋反,和李建成一样蠢笨到谋反不成反被告发。

“多像啊。”李世民哽咽,“大哥曾经也想过谋反,最后也是被泄密告发。”

李世民不知曾经的李渊听到李建成谋反什么心情,反正他现在的心情很复杂,很酸涩。

www.youxs.org:“…… ”

“这是现世报?要不然怎么如此凑巧李世民那浑小子也经历这种父子相残之事。

李渊要说没有一丝一毫的幸灾乐祸那当然是假的,幸灾乐祸是有,但也仅一丝,更多的是担忧。

李承乾是他自小就寄予厚望的李唐第三代继承人,仙幕现在告诉他这个继承人被玩废了,甚至搞起了造反,而且这个坏头还可能延续下去。

试问李渊能够‘乐祸’得起来?

快乐不了一点。

一点都不快乐的李渊终于放弃龟缩在寝殿中。

挥袖吩咐:“来人!摆驾!”

前面仙幕在讲秦王李世民上位史他不好意思出去,中间在讲唐太宗辉煌史他懒得出去。

但现在,他的天啊,仙幕在讲后辈糟心史了,再不出去万一李世民那个浑小子把太子砍了,或者废了可怎么办!

山不来就他,他就去就山。

走!

【李承乾最后的谋反失败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胡乱瞎猜是没有结果的,父子间多多沟通才是正道。

君不见长孙皇后在世时一切顺遂,嫡长子李承乾仍旧是贤明的守成之君,李世民对嫡次子的宠爱也还在红线之内蹦跶,嫡女们的身体也健健康康。

长孙皇后去世后,以胡乱瞎猜进行活动的结果:

父子兄弟之间沟通的桥梁没有了,调和剂没有了。

画风变成了心态崩溃的李承乾觉得父亲不爱他只爱李泰,甚至想废太子。

画风变成了李世民觉得嫡次子又不做皇帝,在物质上宠溺些怎么了,有点小事业开开文学馆怎么了。所以一面对李承乾严加要求,一面对李泰宠溺放松。

才有李承乾先下手为强,李泰欲谋嫡,在李承乾被废后亲口对李世民说出他登基晚年,定然杀子让弟弟李治上位的承诺,也不知是把小寡夫李世民当傻子还是当蠢蛋忽悠。「1」

最后双双失去了登基为帝的机会。】

【可见长孙皇后就应该长命百岁,她要是长命百岁,就不会只剩下一个爱子的小寡夫,一个被高压教育的无可喘气继承者娃,和觉得不继承家业就可以被宠宠宠甚至宠出想谋嫡之心的嫡次子。】

李世民觉得,李泰应该是把他这个老父亲当傻子忽悠吧,才会为了称帝说出杀子立弟这话。

李世民捂脸:“总觉得次子与长子脑子都不灵活。”

长孙皇后:“…… ”

长孙皇后很想说,她也是如此认为,好巧。

总觉得生了两个棒槌。

父亲为了成为太子竟然妄图杀子!这是什么凶残帝王!欣儿乖巧伶俐,这个棒槌怎么忍心说此话!

长孙皇后眼中的嫌弃快浮现成型了,李泰欲哭无泪,哽咽道:“母后母后,仙幕所言儿臣皆不知啊,儿臣怎会杀欣儿,这皆是仙幕在说谬言啊母后!”

长孙皇后很想劝自己相信李泰的话,但……

知子莫若母。

长孙皇后沉默,长孙皇后在沉默中……

笑了。

“娘亲自然知晓此话为假,你若有一朝执权为天下之主,怎忍心杀爱子,传国于晋王。”「1」

长孙皇后看向李世民,笑得温柔,却笑不达眼底:“陛下,若仙幕所言为真,您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嫡庶不分,礼数有逾于承乾,至此乱象,妾以为诸王目光所及不过一隅,还是在过于局限,不若下放地方体察民间疾苦,为国分忧为好。”

李世民震惊,哑然道:“观音婢忍心…… ”

长孙皇后冷漠脸:“嫡庶不分,礼数有逾,易有乱象,陛下自当深省。”

她现在算是看出来了,她若真的去世,她的李二陛下,真会如小寡夫一般做溺宠嫡子嫡女之事。

李二:“……”

李二委屈,李二觉得长孙氏说得有理,李二不敢反驳,李二赞同。

去他的‘并不之官’,都给朕下放到地方去,省得为祸中央!

于是,三言两语之中,李世民决定收回诸侯王身上可以不去封地的特权。

【只能说李二陛下还是太自信了,错误的认为自己是能掌控全局的棋手,最后在棋子身处世事中做出的应激反应中双双翻车。】

【不过棋子们应急真的没反应错,在李唐后面的无数历史证明,老祖宗开辟的登基套路就是会被后辈延续下去。

唐朝皇帝登基真理——唐朝太子没法依靠太子的名头轻轻松松躺赢。】

【细数李唐王朝的政变:成功的玄武门之变,则天废帝,代唐建周,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三庶人事件,马嵬驿之变、永贞内禅,唐敬宗被弑,仇士良、鱼弘志矫诏立武宗,椒兰殿弑君,九曲池事件,白马驿之祸。「1」

失败的李承乾谋反,景龙政变、张皇后,越王李系谋位事件、奉天之难,甘露之变。「1」

仰望成功范本李唐老祖宗的政变,玄武门变成了竞争上岗的表演现场,李唐的皇位继承跌宕起伏,太子直接就成为高危职业。

太子底下的臣子和弟弟妹妹虎视眈眈着皇帝之位。

太子为何可以名正言顺登基?不就是早出生了一点点吗?怎么就你这一支做了皇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老规矩不懂吗?玄武门竞争上岗的祖训不懂吗?

最后导致的就是,坐以待毙的人少,奋起一搏的人多。

唐朝继承史——皇帝禁卫军和太子近卫军在加上诸侯王私兵的三方角足表演史。

唐朝国祚289年,二十位皇帝,成功与未遂的政变将近二十次!近半的皇帝通过政变或上台,或退位,或不得善终。「1」

日常玄武门继承法。

怎一个刺激了得。】

身为玄武门政变最大的功臣,尉迟敬德可不能让李世民有这种想法,要是真的要削弱政变的影响力,第一个被结果的人就是他。

尉迟敬德:“仙幕此话未免过于偏激,若无玄武门事变,哪来拨乱反正,哪来华夏第一治世的贞观。”

他嫌弃脸:“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反对政变之人纯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说着撞了撞身边的程咬金,几乎是用生命去示意:兄弟快发声!

不用程咬金,其他参与政变的臣子第一个不服气。

他们纷纷开口道:“仙幕此话确实偏颇,陛下当年所面临困境与仙幕所展现之未来可不尽相同。而且政变是否正确不应当观政变次数,应当与其影响比较而看。”

魏征看懂了李世民那一瞬间的游移,开口道:“若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万象生平,政变,又如何?”

“一国之君,不可拘泥。”

李世民苦笑:“汉朝开国后,有吕后干政,诸吕之乱,自此无论是东汉西汉都难逃外戚之乱。”

“未曾想朕之唐朝无外戚之乱,竟多了政变……”

李世民确实有这么一刻怀疑了当年施行政变的正确性。

但……也只是一刻。

该变还是得变。

“当正如诸位爱卿所言那般,若政变能拨乱反正,使万象生平,又何惧之。”

“前事不可追,后事不可控,吾等只能做好分内之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政变,是他李世民所做,后果,他李世民也敢担起。

就是,他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后世……

后世人若还要非议,那就随他去吧。

“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如此,则死而无憾矣。”

陛下的话虽坚毅,但臣子们还是从中感受到一丝被世人否定的心酸。

在场臣子:“…… ”

呜,他们陛下做了那么多,为何还要否定他们陛下,就因为有些许错误和后遗症吗!

仙幕可不是什么喜欢否定它家二凤的人,它平等的喜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帝王。

只听仙幕继续道:

【不过也不能说玄武门就是给后世子孙来了个坏头,作为继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第二个过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太子不一定登基多正常啊,其它朝代非嫡长子争位也一抓一大把。

若说玄武门政变有开坏头,顶多是开了李渊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父子兄弟相忌的头而已。

不过这个父子间多沟通也能完美解决,怎么能甩锅到我们二凤身上呢?!

玄武门政变顶多是让后人发现篡位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竞争上岗怎么了?竞争好啊竞争妙,要是每个通过竞争上岗的皇帝都像李世民看齐,虚心纳谏,用人不疑,成为开创治世的皇帝,百姓们也是非常欢迎的。

只要上位以后干的好,依然会被后人推崇。

就是可惜,政变常有,文武双全,开创治世的李二陛下就这么一个,才有这些后人时常怀念李二陛下,怀念贞观。】

刚刚还惆怅的太宗瞬间不惆怅了。

刚刚还害怕仙幕瞎说什么话,害他们会被清算的一品大臣们瞬间不怂了。

支棱起来。

“竞争上岗,多精品…… ”

支棱了没一秒,尉迟敬德被捂住了嘴巴。

竞争确实出精品,但不要忘记还有被代唐的周国。

李世民笑了:“众爱卿不用如此拘谨,仙幕所言朕听在耳中,自不会介意。”

啊,这世界还是喜爱他李世民的人多啊。

李世民:偷偷暗喜。

不过嘛,想到仙幕提到的政变,李世民苦恼:“后世政变确实太多了。”

其他臣子也是这么觉得。

李唐才不到三百年,皇帝才二十个,政变就有二十场,那不得每个皇帝来一场政变,每隔十几年来一场政变?

更不要说这些政变名字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细数这些政变,这其中甚至夹杂着‘废帝’‘代唐建周’‘皇帝被弑’‘矫诏立武宗’。

李世民蹙眉:“不知代唐之周为何人所建。”

竟然还成功建周,可见那时的唐朝多危急。

“不知这些皇帝因何被弑。”

更重要的是,其实他很想知道。

李世民惆怅:“不知大唐到底有何不足,为何国祚才289年。”

作为一个打下大唐江山的皇帝,他真的很想知道大唐因何而亡,现在是否能补救。

仙幕好似猜到了老祖宗们的期待,继续道:

【不过太宗虽然没有第二个,但太宗之后拥有贞观遗风的皇帝倒是有。】

【非常幸运,唐太宗的继承者并不是一个小辣鸡,相反,他是一个能出治世的好皇帝。】

“哦吼!”

诸臣子两眼放光。

“这是准备介绍后世的帝王?”

臣子们端正身姿,侧耳倾听。

就连李承乾都忍受不住这份诱惑,本来死寂的目光放出光彩。

他并不清楚父皇最后对他的处置,但他知道,若是能给他二次机会,他定然会做得比新帝更好。

李世民握住身边长孙氏的手掌。

他心有所觉,这个新帝应该就是他的……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贞观二年出生,贞观十七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1」

就是他,开创了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永徽之治。】

开创治世,是在场所有人最期待看到的局面。

众人的目光这下子没有任何掩饰地看向长孙氏身旁的李治。

此刻,他不再是单纯的晋王李治,他还是一个登基后会如太宗陛下一样勤恳为民,开创治世的皇帝。

这一个能延续大唐辉煌的皇帝。

众臣子暗想。

小李治被臣子们如狼似虎般饥渴的眼神吓到,迷茫着小眼神。

他虽是垂髫小儿,但也不是小傻子。

方才兄长一直被否定,他懂,但现在的局面他就觉得有些迷了。

如果他没有听错,仙幕的意思是未来李唐的皇帝是他?

李治茫然望仙幕。

只觉得生活突然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对于唐高宗的评价,历史评价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

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

一瞬间脑中冒出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才会让一个皇帝两极分化。

不过一瞬间他想到自己身上。

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不也是两极分化吗?

所以不急不急,这个小儿子还能看看,还能救。

其他臣子倒是不如李世民冷静,脑中已经在脑补到底是怎么分化了。

“所以晋王殿下未来到底如何?”

臣子们好奇到手都要搓断了,他们最喜欢看仙幕剧透未来了。

现在的晋王殿下还是毛都没长齐的奶娃娃,竟然就能够知晓他未来的性情。

不得不说,仙幕这种展望未来的功能,他们很喜欢。

【唐太宗对唐高宗的评价一直很统一,毕竟我们的太宗陛下只见过做太子的李治,没有见过登基后掌握九五大权的李治。

所以唐太宗觉得,李治是一个仁孝之人,公辈所知。

对于李治的仁孝李世民放心到什么地步呢?

他放心到觉得李泰登基李承乾这个废太子和晋王这个小王爷一定会死,但是相信李治登基后魏王和废太子一定可以活下来。「1」

对于李治的仁孝认知,李世民就是到死也没有改变。】

仙幕展示出为何会如此说。

他很贴心的展示出史料。

本以为自己这波过去的李泰就见仙幕上播放他的视频,视频中的他跪立在李世民面前承诺将“杀子传弟”,言辞之恳切,面容之谄媚,令人不忍直视。

如果不是李泰熟悉的狗样子,他还真信了这鬼话。

李泰欲哭无泪:“这件事情不是已经讲过了吗?为何又被拉出来鞭尸。

仙幕没有解答李泰的问题,只是冷不丁的转场到另一个视频。

另一个视频就没有上一个视频那么温和了,只见他李泰站在比他身子小一圈的李治面前,面容狰狞,语气凶狠,仿若要杀了对面之人一样恐吓小李治:父皇如果你他登基,定要推拒!

在场的臣子:“……”

在场的臣子面容复杂地看魏王,不解又好笑道:“殿下怎有两幅面孔呢?”

而且这两幅面孔差距好多。

魏王李泰:“……”

李泰面色涨红,不敢言语。

看到视频最后李治把他威胁的话统统告诉父皇,不敢言语的李泰恶狠狠的在心中骂骂咧咧。

李泰悄咪咪地瞪向小李治,只觉得这人哪里仁善,应该是个心机狗才是。

一点儿都不懂得保守彼此的秘密。

继续骂骂咧咧。

不过臣子们看向这里却满意极了。

他们也是只见过登基前的晋王,没法子穿越未来去看未来的晋王。

但该说不说,仙幕所言的‘仁孝’不仅仅是太宗陛下对晋王是这种印象,他们所有人对晋王都是这种印象。

谁叫晋王虽幼而聪慧,但软软糯糯,宽厚仁慈,实在好脾气。

晋王的好脾气人皆知晓。

隐隐猜到自己被夸赞的李治:脸红。

不过是害羞的。

【对于唐高宗的文治武功,未来史学家们的评价也不低。】

“嚯!”

臣子们放声:“晋王未来长成了文治武功样样精通之才?”

长孙无忌兴奋脸,有种与有荣焉的感觉,他们长孙家出来的,就连外甥质量也不逞多让,各个都是文武双全的天骄。

虽然这其中有所波折,但最终上位的还是他们长孙家的血脉。

实际上长孙皇后多次同他说不要在意这些血脉,长孙家应该多韬光养晦。

但……

长孙无忌还是更喜欢长孙家站在权利的顶端,受到万众敬仰。

如此,才不辜负他们长孙家的大名。

臣子们倒是不懂得仙幕的弯弯绕绕。

他们只是开心,他们的未来陛下会是一个能够做出卓越政绩的君王。

【文治上,高宗即位之初,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太宗旧臣得到重用,基本上遵守太宗的成规法令执行。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永徽之政,好听点就是有贞观之治遗风,打趣点就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1」】

贞观老臣得到重用,臣子们很放心,就是这个君臣上下萧规曹随嘛……

被仙幕点到名字的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在臣子们的打趣注视下脸不红心不跳。

李勣:“怎么怎么,咱们贞观一朝齐心协力制定的法令自然是最好的,萧规曹随怎么了!”李勣骄傲挺胸,只觉得胸前恍若有贞观重臣的胸牌在闪闪发亮。

褚遂良笑了:“能够萧规曹随代表贞观法令完整可参考性强,后世帝王皆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删改,臣只希望后世朝廷之风气皆如贞观。”

他们贞观自然是最好的。

李世民并不因君臣上下萧规曹随而觉得李治和臣子们不争气,不懂得创新。

创新这玩意儿在他们这个时候可不是什么非常好的东西,他们喜欢的是有效,喜欢安稳。

贞观政令能够有效的治理永徽之政,在他看来,那就是永徽的君臣对他李世民的肯定,也代表着永徽的朝廷风气如贞观一般良好优秀,才能运行贞观政令。

李世民:骄傲,满意!

【李治是一个如同老父亲唐太宗一样,很有贤臣缘的人。

源于他也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君主。

身边的贤臣的名头虽然不如老父亲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贤臣一般响亮,但仍旧掩盖不住的光芒。】

贤臣的名头一个个被仙幕拉出来溜达。

功绩也被拉出来。

这其中虽然很多人没有出现在朝堂中,甚至大多数人还未崭露头角。

但从这些人的名字他们倒是可以认出其中一些人。

房玄龄:“那排在第二名的不正是身于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卢承庆?”

褚遂良给予肯定回答:“此人虽还未崭露头角,但确实也是出仪矩优雅,博学多才之辈。”

“哎哎哎,那个人也不错,这不是魏公介绍给陛下的那个那个吗!”李勣恍然看到一个名字,撞了撞身边的魏征,示意他注意。

魏征顺着李勣的手指头看过去,指向的正是一个名为杜正伦的人。

其他人也顺着手指看过去。

萧瑀思索片刻,张口道:“这不是洹水杜氏的小子,你在贞观元年推举过。”

魏征点头:“此人才能古今无比,确实可称之为贤才。”

李勣挠头:“不过此人陛下在位时应当就重用过,看其在贞观后期曾遭贬,可能那时犯事了吧。”

就是不知道犯了何事。

没有仙幕透露,他们还不知原定的未来,杜正伦会因劝谏太子时不慎暴露太宗之语而被厌弃。

臣子们就像找宝藏一样在上面找着贤臣,这些贤臣家境贫寒的有之,出身高贵如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的有之。

但不可否认,确实都是可造之才。

李世民很欣然,但在大儿子面前又不好意思表示得太满意,只能小声对长孙皇后说道:“治儿可堪重用。”

一个有知人之明,容人之量的皇帝。

【更不用说他们自己进行的一系列文治措施了。

永徽元年,把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永徽二年,开始慢刀子细磨侵占百姓田地恶霸和门阀士族的肉,下令把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永徽三年,编纂法律,编成全面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水平的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1」

不过你们知道的,有贞观遗风的朝代就是一个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的朝代,所以这部律法在当时对外邦的影响更大。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增加;设置常平署粮多囤粮,粮少‘送’粮,稳定物价都是基操了。

总的来说,除了永徽四年爆发了以文佳皇帝,或者说文佳女帝为首的农民起义之外,永徽政局还是比较稳定的。「10」】

看到‘一日一朝’李世民觉得这儿子真勤劳。

他那时候还经常一日一朝呢,一时间只觉得这儿子真没辜负他的期待。

看到慢刀子磨恶霸和门阀士族的肉时,李世民很担心,因为他知道门阀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一朝不慎就很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当看到编纂法律与常平署时李世民还想着可以借鉴一番,然后……

李世民就看到了永徽年间竟然有女帝!

“文佳女帝为首的农民起义?”李世民目瞪口呆。

“永徽年发展得未免太快,竟然有女帝了。”

不可否认,李世民有点欣赏这个女帝了。

“虽然一看便知起义未成,但这女子勇气可嘉。”

其他臣子的心路历程也和李世民差不多,就是看到这个女帝时尤其惊讶。

“此女子应当是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此话并不是说她真的是第一个,但不可否认,出现在史书上,她确实是第一人。

仙幕似乎也觉得这人值得介绍,直接用视频的形式放出此女子的起义历程。

这是一个名字他们看不到的女子,只能看到是一个明显的代号。

李世民笑了:“能够在永徽四年就起义,看来这个女子与吾等同时的人。”

甚至这个人现在就与他们一同看着仙幕的解说。

是的没错,此时的浙江,一个女子就发现她所能看到的文佳女帝名字与其他人不同。

意识到这点,她眼中愈发坚毅。

文佳皇帝。

没想到,她陈硕贞有一天真称帝了。

仙幕展示出了女帝的完整故事:

自幼父母双亡,只能寄人篱下,明明身处山高谷深,河道交错,物产丰富的浙江清溪县,却因为赋税繁多,而百姓困苦。

即使遇到百年不遇的洪灾朝廷也照征不误。

民不聊生,卖儿鬻女,流离失舍,饿殍载道。

私开东家粮仓救济灾民,被打得遍体鳞伤,得百姓所救,自此,弱小的陈硕贞以死,一个想拯救百姓出疾苦的陈硕真出现。

以道教和摩尼教为信根基,以火凤社升仙山受仙法为名头,以建立新朝获得安居乐业为目的。

发展信众,招纳能手,得百姓信任,发动起义,百姓群起响应,起义兵就有数万之多,更以两千人马攻陷睦州全州县,让朝野震动。

不过起义军总归是未经训练,面对训练有素,指挥得当的官兵,力不从心,前后夹击下起义失败,华夏历史第一位称帝的女帝英勇就义。「11」

其他臣子看到仙幕展示的起义事件一点都没有牝鸡司晨的感慨,他们现在只想穿进仙幕所讲的这个永徽年,把那些在洪涝中还征税的官吏掐死。

“这些糟心玩意儿是眼瞎吗?怎么一点眼力见都没有,这些百姓都如此凄惨了竟还征税,这是眼瞎还是心瘸??”

臣子们骂骂咧咧。

看着是真想进去掐人,不是说假话。

李世民心痛:“浙江竟有这等遭遇。”他不行了,一想到现在的浙江也可能会有这种待遇,他就想整顿浙江官场了。

都洪灾了中央怎么可能还让百姓纳税,一定是这些地方官吏欺上瞒下。

李世民:“气煞我也!”

不过他在浙江清溪县这场悲剧中好似看到了他贞观的影子。

征伐高句丽的辽东战役延续到了永徽,才有朝廷死活也要征收赋税。

也才有他儿李治在看到起义军时‘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的政令。

李世民:“看来得抓紧研制大炮,省得未来打高句丽时还得征兵纳税!”

一时间,李世民想向目标进发的紧迫感更足了。

【武功上也不逞多让。

东边,先后被灭掉的百济和高句丽;西边,降服西突厥,大唐疆域西至波斯;北边,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唐朝对外的声威,在高宗时为极盛,登上了最高峰。

唐代版图,在唐高宗总章二年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1」】

“没想到朕未打下的高句丽竟在治儿时被打下。”一时之间,李世民眼中异彩连连。

他李世民,最喜爱这种文治武功样样精通的继承人了!

其他臣子:“!!”

他们也最喜欢这种文治武功超强的皇帝了!

唐朝版图历史最大,他们好爱!

这名头,他们喜欢!

【历史评价: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所要,无不达成。

唐高宗的发展、巩固、铺垫,不至于让贞观之治成为短暂的高潮,让后续的盛世成为有源之水。

唐高宗,用“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和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帝王。「12」】

【或许李唐高宗自己也未曾想到,幼时只想侍奉双亲,年长只想侍奉君王。

居庙堂之上想为国尽忠,退居家之下想劝谏君主的他会成为一个备受部分人肯定的治世之君。「13」

达成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永徽之治成就。】

【嗯,是的,部分人这么认为。】

【还记得我们方才说的对唐高宗两极分化吗?】

【在许多人的眼中,唐高宗一生都被他人所左右,没有辜负唐太宗“仁弱”的评价,比如:把李唐拱手送‘周’。】

【唐高宗这个皇帝当得还没他媳妇儿——前后当政四十余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周朝的开国君主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来得瞩目呢。「1」】

一连串的头衔,让在场的人皆记住了几个关键词。

“唐高宗一生都被他人所左右……”

“确实又仁又弱……”

“唐高宗的媳妇儿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唯一的女帝,是周朝的开国君主……”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李唐拱手送‘周’??!”

“则天废帝,代唐建周!!!”

李世民:“所以李唐建国不到五十年就被周朝撅了?!”

就在他亲爱的儿子这一代,被撅了!

一切,突然连贯起来了!

阅读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历史直播剧透]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