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义军观众席上的黄忠

明末义军观众席上的黄忠

第267章 漠北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军情部得到消息,阿拉坦仓在掌控扎萨克图部落大权后,由于害怕朝廷大军的讨伐,马上联络土谢图汗王、车臣部落,共同进退,对抗朝廷,要求朝廷取消推恩令。

李向东马上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

“现在三个部落暂时结盟,不宜紧逼,不如暂缓推恩令,等过几年时机成熟时,再推行推恩令不迟。而且漠北乃苦寒,不适合耕种,我们没必要耗费国力去征服漠北。”沈子衡向来认为漠北之地对于中原王朝没有什么用处,一向不支持耗费国力去征服漠北,苦寒之地打下来根本没什么用处。

“坚决不能答应他们的条件,决不能姑息养奸,推恩令一定要推行下去,现在不想办法肢解漠北各部落,以后终究会是我们中原王朝的大患。”叶康杰虽然是文官,但他权衡长期与短期利益,觉得长痛不如短痛,不如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

“说得不错,正好趁这次机会出兵,一劳永逸地解决漠北各部落。”马天佑是坚决的主战派,反正筹备粮草、安抚民生,这些头疼的事情又不用他来操心,这是那帮文官大佬操心的事情。

“几千年来,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我们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弱化北方游牧民族,只有弱小的邻居才是善意的邻居。扎萨克图部落现在正处在权力交替的时候,又有老首领次子阿古拉打头阵,正是出兵的好时机”李岩也赞成趁机出兵。

老首领次子阿古拉逃出来时,带出来了三千追随者,兵力不算多,在扎萨克图部落中还有一些隐藏的支持者,也是北伐的一大助力。

“漠北地广人稀,宽广无垠,如果漠北三部避而不战,我王师如何能找到敌人,并消灭他们?”

“另外,我们即使侥幸能找到他们,并能彻底打败漠北三部,但又如何管控这片宽广而贫瘠之地。中原王朝也曾经多次彻底打败漠北游牧民族,但每次大获全胜之后,只是暂时能保证几十年的安宁而已,过了几十年,北方游牧民族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威胁依旧。”

“封狼居胥固然能振奋国人之心,但汉朝因此耗尽国力造成的后果也要引以为戒啊!”沈子衡据理力争道。

众人沉默了,沈子衡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有些情况的确也是事实,能打败草原强敌的确能振奋人心,但从经济和民生层面来说,就需要好好想一下,是不是划算了。

在历史上,中原王朝也曾经多次打败漠北游牧民族,中原每次大获全胜之后,只是保住北方安宁几十年而已,过了几十年,北方的威胁依旧。

所谓的封狼居胥,是指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霍去病找到匈奴主力,歼敌七万人,并乘胜追击,杀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兵锋曾经一度到达北海(现贝尔加湖)。

曾有人作诗称赞”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封狼居胥的确很爽,也是武将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但汉武帝耗费几十年时间,终于把匈奴人彻底打服,代价却是几乎把国力消耗一空,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不是大华朝想要的结果,耗尽国力却没有经济上的实惠,在成本上有些不划算了。

就是掌控北方游牧民族最成功的清朝,也没能真正同化掉漠北之地,一旦朝廷的掌控出现放松,漠北之地就马上分裂独立出去,漠北民族从来没有对中原王朝产生过认同,一直都是同床异梦。

“沈爱卿提出的问题的确是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李向东自信满满地说道。

“请陛下赐教。”沈子衡问道。

“漠北三部的确没有固定的城池,甚至是居无定所,没有必守之地,很难找到他们,但他们的行动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他们以放牧而生必然要逐水草而居,我们只要掌控住漠北的水草丰茂之地,就能掌控他们命门。”李向东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可问题是如何掌控住漠北的水草丰茂之地。”沈子衡追问道。

“在水草最为丰茂的图拉河流域和色楞河流域修筑棱堡、炮楼、烽火台,建立封锁网,掌控住漠北的水草丰茂之地,让他们不能自由迁徙放牧,最后才把他们拆分成一个个小村落,就能牢牢掌控住他们。”

李向东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

这次北伐,不仅仅只是打败漠北三部落就算了,还要彻底掌控漠北之地,在这一点上老毛子沙俄就做得很好,他们通过在关键的地方种城堡、炮楼,就牢牢地掌控住整个广阔的西伯利亚。

在火器兴起的时代,只要粮草充足棱堡、炮楼几乎很难被游牧民族攻破,只要牢牢的把控住棱堡、炮楼,就能控制一大片区域,是对付游牧民族的利器。

“陛下高见!”沈子衡心悦诚服地向李向东鞠了一躬。

沈子衡也并非是顽固的保守派,他只是从民生方面出发思考问题,觉得为了漠北这片苦寒之地,劳师远征非常不划算而已,但如果能证明王师能有效的掌控漠北之地,一劳永逸地解除草原民族对内地的威胁,他也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出兵漠北,讨伐扎萨克图部落。”李向东作出了最后的决定。

在朝廷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后,接下来是商量怎么样行动的问题了。

这次北伐的关键,就是在漠北水源充沛的地方,建立永久性城池和据点,修建炮楼,依托牢固的据点守株待兔,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其次才是找到敌人主力决战。

如果能找到敌人主力并消灭敌人,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找不到敌人主力,那就待在城池长期屯田驻防,不让敌人在据点附近安心发展。

李向东选择筑城的地点首选色楞格河流域和图拉河流域,后世的色楞格和河流域就是蒙古的小麦主产地,另外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就建在图拉河流域,选择这些地方筑城,主要是看重那里水源充足,可以进行屯田驻防。

阅读明末义军观众席上的黄忠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