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第七十八章 人才吸纳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大教长……”

陈宏谋有些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化工分院主管教学的大教长魏元煜的公事房,恭敬地向对方鞠了一个躬,然后拘谨地站在门口。

“过来坐。”魏元煜将手中的碳水笔轻轻地放在笔筒里,笑着招呼这名来自秦国的留学生到近前就坐。

“谢谢大教长。”陈宏谋见魏元煜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点。

瞧师长这般模样,应该不是要追究他在数日前与帝国大学的学生街头斗殴的事件。

尽管,被学校的教谕长从警察处给领了回来,也在第一时间向德教处写了一份自检认错书,但正式处罚决定没下来前,由不得他们这些犯了事的学生不为之紧张和焦虑。

毕竟犯了事,还被警察给抓了,若是学校要严正处理,怕是讨不了好。

“我这里事情还很多,也就不跟你拐弯抹角,瞎扯别的什么了。”魏元煜看着这位颇有化学天分的秦国留学生,郑重地对他说道:“还有半年时间,你将学成毕业。而以你的成绩,最后拿个优等成绩,应该没问题。但是,我在这里想问问你,毕业后,你有什么打算?”

“打算?……什么打算?”陈宏谋愣了一下,有些不太明白对方话里是什么意思。

顺利毕业,自然是要返回我大秦,除了向国子监报备,等待吏部铨选司安排外,那不得要跟久别五年的家人团聚。

“嗯,我的意思是……”魏元煜沉吟片刻,然后定定的看着陈宏谋,“我的意思是,你有没有想过要留在齐国,从而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留在齐国?”陈宏谋闻言,不由怔住了。

说实话,学成毕业后留在齐国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和享受更好的生活,在他脑海中不止想过一次。

毋庸置疑,齐国的富庶和强大,还有它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开放包容的思想,对任何一个置身于齐国的外国人而言,都充满了无尽的吸引力。

来自秦国的留学生一般会在齐国经历4-5年的学习时间,在这期间,他们不仅会逐渐熟悉和适应齐国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更会在潜移默化下接受齐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诚然,齐国与秦国同文同种,不存在语言和习俗的差异,但齐国毕竟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与大陆相距万里之遥,在沿袭和继承了华夏古老传统文明的过程中,也逐渐发展孕育出不同于大陆的“新华夏文明”。

齐国崛起于蛮荒的汉洲大陆,在一点一点地开发和建设新的家园同时,还要面对西方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以及南洋地区遍地土邦王国的威胁。

这就使得齐国在建立之初,在面对无尽的荒野、恶劣的气候、凶恶的外来敌人,始终保持着勇气、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齐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齐国具有更为强烈的开拓性格。

因而,齐国人除了拥有华夏文明既有的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的优秀基因外,还多了几分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齐国人往往会体现出一股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非凡的毅力。

这,也是齐国在短短数十年便能迅速崛起的内在因素之一。

不过,在秦国的传统文人眼里,齐国人这种“性格”就显得太过攻击性,少了几分儒家文明的“温文尔雅”,多了几分蛮夷禽兽的“咄咄逼人”。

你瞧瞧齐国建朔九十多年来,没有打仗的年份屈指可数。齐国人的军队不是正在与某個土邦或者王国进行战斗,就是在赶赴战场的路上。五年一大仗,三年一小仗,就没消停过。

要不然,它占了那么多地盘,都是哪里来的?

总不会是某个国王脑子一抽,就主动献土归附吧。

更为过分的是,齐国人有时为了市商之利,都会擅起战端,开着船,架着炮,发动一场万里远征。

但是,在齐国生活学习若干年后,来自秦国的学生却被这强大的内核精神所感召,并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曾经形成的既有世界观和社会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较于封闭而僵化的秦国,这里更为自由,也更为开放,各种思潮,各种主张,皆在齐国迸发,宛如春秋时期,百花开放,百家争鸣。

在齐国,不仅有针对东方传统儒家文化的最新的解读和批判,也有来自欧洲西夷的各种学说,更有齐国本土学者文人对当前最新的时政、人文、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解评,让人闻之,无不振聋发馈,醍醐灌顶。

在秦国学生的眼中,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不仅有物质上的巨大丰盈,而且还是精神上的无尽海洋,任由翱翔。

在秦齐文化经贸交流的数十年间,每年都有数百名经过层层遴选的秦国学子来到齐国留学进修。但最终学成返回秦国的学子不到半数,那些选择留在齐国的学子,都是为了寻求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在齐国留学生活的几年间,秦国留学士子不仅熟悉和习惯了齐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更会逐渐接受齐国的价值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与秦国的文化、社会环境有了一丝疏远感,产生了“文化自闭”的现象。

即便是回国,在很长时间内,也难以适应秦国的环境和氛围,更不用说在官场上与人蝇营狗苟,互相倾轧,这不禁让他们感到一种莫名的无助和彷徨。

另外,齐国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最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也为诸多秦国留学士子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这也是部分人选择不回秦国的原因之一。毕竟,他们所学到的许多知识和技术,在贫穷落后的秦国境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用不上的,或者囿于基础条件的限制而不足以得到充分应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留学齐国的秦国士子不仅可以获得更为前端和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很有好处。

而回到秦国后,虽然会因为学得“齐学”之用,会被朝廷授予相应的官职和品衔,但相对于那些科举出身的正统官员而言,他们绝对属于整个官员体系中的异类,会遭到各种打压和限制,只能在庞杂繁复的事务中消磨自己的雄心壮志,最终沦为庸庸碌碌的佐尔小官。

观大秦朝堂内外,数十年来,最终能跻身朝堂部阁的“齐学”派文人士子寥寥无几,在内阁次辅兼工部尚书(还曾任过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升平五年前去世后,整个朝堂中再无这般有份量的“齐学”领军人物出现,使得国内的“齐学”一派更显势孤。

所以,返回大秦,他们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包括前途、观念冲突、政治倾轧等等。这种不确定性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让他们觉得不安全。

能被选来齐国留学的士子,本来就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而且还都是一群科举无望的“资质愚钝”之辈,若是在齐国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自然会选择留下来。待稍稍站稳脚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便通过往来秦国的商人,会将自己的家人接来齐国享福。

故而,在魏元煜询问陈宏谋是否愿意留在齐国发展时,心中已有七分笃定,这名优秀的秦国留学生定然会做出令他满意的选择。

回到秦国,即使被他们的朝廷授予一个小官,但哪里有留在齐国更为有吸引力。

“不妨提前告诉你,我们长安大学准备在未来几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扩张,不论是招生的规模,还是设置的专业分院,都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所以,校长和分院的院长、教谕长便准备在明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中,选取一批优秀的学生留校任教。鉴于伱在化工专业上的优异成绩,我想将你的名字列入推荐名单里。”

“大教长,我……愿意留下来!”陈宏谋听了,又惊又喜。

在齐国,一名大学堂老师的薪金非常优渥,根据任教资历年限和专业水平高低,大概每月在二十块到一百块之间,远高于社会平均薪酬。

而这个时期,大秦的一名正七品知县老爷的“正常”俸禄,一年下来也不过六十块大秦银元,折合齐国金圆券仅二十块钱,仅相当于一个齐国大学老师一个月的薪金。

若是他返回大秦,运气好的话,被授予八品的佐尔杂官,一年俸禄可能只有不到三十块大秦银元,也就是十块金圆券。

当然,作为大秦的官员佐吏,是不可能靠着正俸过日子的,上下其手,贪点钱,捞点好处,一年下来怎么着也能搞到一两百银元,可以过上殷实而富足的生活。

但是,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

明明在齐国可以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所学所识,就能获得在大秦需要贪赃枉法才有的财富,为何要自甘堕落,染得一身污秽呢?

前来齐国留学的大秦士子在大学堂里选择的专业一般都是偏“文科”的,经济、政治、律法、管理、社会等诸多学科,像陈宏谋这种学“理工科”的学子很少。盖因,他们的科学基础太差,连齐国中学里的数学知识都搞不懂,更遑论要深入学习比较深奥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专业。

一般情况下,若是秦国留学生想选择“理工科”专业就读,还要经历一年到两年的预备知识的学习,在初步考核过关后,证明具有初步的专业知识,方才允许进入大学某个专业就读。

嗯,类似后世那种大学预科班,对齐国的中学阶段知识进行突击强化补习后,才能与大学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陈宏谋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在苏州开了一家布匹印染作坊,雇佣了十几伙计,算是殷实之家。可能是从小便接触染料,而且少时还经常在印染作坊帮工,算是粗通一些“化学知识”,故而在进入长安大学后,选择了化工这门比较生僻的专业。

大秦的棉纺织业虽然没有齐国这般规模,也没有齐国各种炫目的先进技术,但凭借着低廉的生产成本,在秦国境内,以及朝鲜、日本、安南、西域、岭北等国家地区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乃是大秦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棉纺织业规模庞大,自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印染业,也是一个甚为巨大的产业。若是能从齐国学得先进的印染技术和染料生产技术,那么在他返回秦国后,自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嗯,即使在官场上晋升无望,但凭借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也完全可以应用于自家的印染作坊上面,做大做强不敢奢望,但拥有相对的技术优势和生产组织优势,赚取更多的利润,那肯定是有较大的把握的。

这个时期,秦国在印染技术体系上,主要分为利用强碱的还原染、利用绿矾(铁盐)和明矾(铝盐)作为发色剂的媒介染和不加助剂的直接染三种。

随着齐国印染棉布的刺激,秦国通过自研和外来借鉴的方式,染料与助剂的配制技术也得以高速发展,大量新的颜色被开发出来并形成配方。染料配方从前明时期的十余种,发展到目前的近五十余种,甚至对关键染料的出产地品质都进行了评级。

此外,染坊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坊在当时的棉布贸易中心苏州集中涌现。在本世纪初,苏州已有大型染坊七十余家,各家染坊在自己的优势色系中逐渐形成护城河,当时玄色染工以镇江人为主,青色主要由苏州本土的唯亭、跨塘染工操持,赤色则是句容染工的地盘。

但总得来看,秦国的印染原料大多为无机颜料(矿石)和有机染料(主要是植物的花、茎、皮、根、果、叶等),萃取过程极为复杂,而且产出规模有限,成本较高。

反观齐国的印染原料,除了少量进口的靛蓝、苏木等有机染料外,大部分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的(煤化工),生产的染料不仅色系多,而且印染性能稳定,更重要的是生产规模巨大,使得整体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因而,齐国的棉纺织品虽然没能打入秦国市场,但齐国的印染原料却占据了秦国市场的四成以上的份额,是秦国棉纺织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也就是说,齐国虽然不能凭此来卡秦国的脖子,但若是断绝染料的供应,一定会让秦国的棉纺织业感到非常难受,引发全行业的巨大震动。

而陈宏谋所学的化工专业,主修的就是印染技术。虽然学习的目的是带着几分功利性,但他在这个专业中还真的具有极高的天分,受到诸多教谕的一致看重。

对于优秀的人才,齐国向来是不吝花费巨大代价都要将其留在国内,从而为帝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储备更多的人才。

齐国对于对各类杰出人才的移民政策极为宽松,只要通过专用人才认证,即可直接获得国民身份,无需其他任何附属限制条件。

齐国不仅对专用人才本人给予优渥的政策条件,其家属在齐国也能享受到同等的优厚待遇,自动获得国民身份,而且子女还有优先入读优质学校的资质。

也就是说,只要被认定为符合齐国需要的专有人才,不论国别、不论种族、不论宗教,也不论年龄,皆可优先引进,并给予丰厚的待遇。

毕竟,当年太祖皇帝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推动科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那自然要吸纳秦国、北明、南洋诸夏、印度、波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为我齐国所用。

(本章完)

阅读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