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较量

隐形的较量

第52章残墙旧都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金城的烈日,正在肆虐着最后的疯狂,拼命地阻挡北方的冷空气。完成了新项目的奠基典礼,江波一行,带着澳大利亚的建筑师来到了南京,陪同他们考察六朝古都的建筑风格。

沿着中山大道,两侧栽满了法国梧桐,每排以6棵树的队形,整齐地延伸10多里,遮天蔽日。美国作家爱泼斯坦曾写下自己的见闻,把南京比喻为一座带有普鲁士色彩的官府,“与世界上很多强国的首都相比,丝毫不逊色”。

而江波对此并不以为然,这座城被高高而破败不堪的砖石城墙围得不伦不类,古都不见踪影,民国之风尤甚,历史在这里记录了更多的是血与火的沧桑。

适逢周日,邀请了自称是“半个史学家”的丁明的老丈人一起游玩,兼作顾问。他是三野的离休老干部,当年打过长江后留守南京十几年。听说他们拿下的总统府现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了,兴高彩烈地跟着就来了。

在开阔的大行宫广场和南京新图书馆的映衬下,如今的总统府院落显得低矮而局促。

当年,代总统李长官匆匆离开,次日凌晨1点左右,三野104师到达,发现三扇铁门紧闭,但只是用插销插着,并没上锁。6名战士用力推开了沉重的镂花大铁门,大队人马立即涌入,未遭到残敌顽抗,俘虏了10多名未佩枪弹的卫兵。里面到处飘洒着纸张文件、废弃报纸,还不时冒着缕缕青烟。

战士们好奇老蒋在哪儿办公,房子什么样,桌子什么样。大家跑到中轴线后部子超楼二层的那间办公室,“总统办公室”的木牌还赫然挂着。屋内陈设并没什么特别,看了都有些失望,有个小战士嘟囔着:“也不过如此啊!”

红旗插上总统府无疑是改天换地的标志,现场老人回忆说,红旗并不是当时攻占插上去的。是三天后,35军的随军记者组织下,插上了五星红旗,几十名解放军战士登上门楼,拍下了那张南京解放最具标志意义的照片。

插上红旗的这个大门,是老蒋定都南京后的产物。此前,这里曾是太平天国天朝宫殿的真神荣光门、清两江总督署大门、江苏督军署。成为蒋家王朝的中枢后,拆除了旧的督军署大门,重建新门“以壮观瞻”。

新建的这一门面是仿照西方凯旋门的建筑形式,它反映了在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要跟封建体制决裂,要学习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但设计者对旧体制的决裂并不彻底,他在大门对面,保留了一道中国传统的照壁。

几位澳洲设计师对着大门和照壁拍了几张照,说这像是法国凯旋门的玩具版。

一行人笑着走进了大门内,看到了一部时空交错的中国近代史。西花园是一座中国古典式园林,完成了从两江总督府到太平天国再到两江总督府的循环,其中最格格不入的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式样的“西花厅”。建于1910年清两江总督端方任上,是整个总统府大院里的第一幢西式建筑。后来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办公室。

东轴线上,曾是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和国民官府行政院。作为民国官府“五院制”中的最重要机构,行政院的办公楼出自现代主义倡导者赵深的设计,清水墙、坡屋顶,平瓦青砖砌筑。

总统府的华彩篇章是沿中轴线向前,从中国古典到西洋古典,到中西合璧,最后一直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记录了历史脉络。

几位澳洲袋鼠显然已被这样的中西古今风格搞昏了头,只顾得拍照,像袋鼠那样在台阶上窜上窜下地找角度。

“你们看,这开端是一座与西式大门形成强烈反差的中式大堂,这是曾国藩在洪秀全“金龙殿”之上建造的,恢复了两江总督署大堂的原貌。”老人对历史研究的确实有点名堂。

丁明的老丈人回忆,1949年的那个春天,随第三野战军的队伍进了南京城。沿中山路进入,忙着“号”国民党逃跑后的空屋,先住进去,再做调整。不久成立的南京军管会对原国民官府的办公机构做了对应安排,如秘书处住行政院旧址,外侨事务部住外交部旧址,文教接管委员会住教育部旧址等,功能的延续让城市脉搏很快又跳动起来。

南京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历史在它身上留下了重重痕迹。南京城的三大机遇应该是东吴、明朝、民国。东吴的政权奠定了南京城的初步规模,没有东吴就没有六朝的繁华。

明朝朱元璋用高高的城墙,把这座城市固定了下来,使南京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砖城,民国则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东吴只留下了石头城,明朝有部分城墙和明故宫遗址,而当1949年解放之时,南京基本是一个民国的城市。

这一点很明显,已被江波一目了然,古都不见,民国尤现。

丁明的老丈人离休后对文史颇有研究,说道:

“有位资深史学者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江波听了暗自好笑,那位史学者哪懂风水学,此乃绝地,危机重重。

其实,中国共产党在其《实业计划》中为南京勾画了蓝图,但他没有看到这一宏伟计划的实现。之前,南京甚至算不上近代中国的一个主流城市。但从国民官府定都南京后,这座城市就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特别是从讨平军阀、形式上统一全国到后来抗战全面爆发,是被部分中国现代史学者所习称的国家建设的“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聘请了美国建筑师设计,以华盛顿为母本,要把南京建设成“农村化、艺术化、科学化的新型城市”。虽然这一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计划因战争而中止,但它仍搭建起了近代南京城市的主动脉——中山大道。手机\端 一秒記住《ww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名义上,修建中山大道是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奉安大典——将中国共产党的棺木从下关火车站,穿过拥挤嘈杂的城区,隆重庄严地运往中山陵墓。

当时的市政当局抓住这一堂而皇之的机会,彻底改造了城市交通系统。建成的中山大道全长12公里,沿着下关,过挹江门至鼓楼、新街口,经逸仙桥到中山门,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长街的纽约第五大道还长。

中山大道号称民国子午线,一层意思是,这是民国时期全国范围修的第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贯穿城市的柏油马路,其后的建设以此为坐标布局;第二层,这条路1929年建成标志着国民官府统一全国的开端,到1949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踏上这条路后其统治结束,贯穿了国民官府统治的始终。

这条大道的各段都冠以“中山”之名,显示其非凡的意义,采用新官式的重要行政建筑分列两侧。为加快首都“门面”的建设速度,老蒋甚至在1935年直接下令要求“自挹江门至鼓楼止的中山路两旁三十丈内限期建筑”,最终在中山路沿线形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博物馆”。

民国官府大兴土木的“黄金十年”,也让南京成了当时留学归国的一批建筑师们打擂台的场所。

他们留下的建筑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折中主义建筑,最典型的是一些教会建筑,如墨菲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教学楼、齐兆昌设计的金陵大学东大楼。

第二类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如中央大学的大礼堂。

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正如《首都计划》中明确规定的“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以一大批官府办公大楼为代表,是国民官府宣扬“国粹精神”的直接反映,如铁道部、公安监察委员会、中央史料陈列馆等,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也是此类代表。

第四类是出现在1932年前后的新民族形式建筑,兼顾现代功能和技术,又带有民族风格,代表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第五类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出现在4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席卷全球,典型出现在一些使馆建筑中。

如今的中山路仍是南京城市的骨架,交汇处的新街口是城市中心。所不同的是,当年沿途栽种的4排行道树,前几年拓宽道路的时候把中间两排砍掉了,华盖相接的景象不再。

大道两旁最显著的变化当然是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民国建筑静静地淹没其中。这种沉寂部分是因为建国后大多被机关和军队占据,不对公众开放。

“当时我在军管会负责房屋分配,无意中发现,这些民国政府机构的排布也是不无规律的,越靠近新街口的中心位置,地位越重要。”

老丈人笑道。

“当时,您在哪个地方办公呢?”江波问。

“我在第二档案馆,是就史料陈列馆,位于中山东路较偏远的地带,是个“清水衙门”。

因“二档馆”位于明故宫西宫的遗址附近,南京人也称“西宫”,仿明代建筑,和隔壁原中央监察委员会所在的“东宫”均为著名的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出自一张图纸。

只是由于“东宫”建设时偷工减料,比“西宫”小了一号。保存完好的“二档馆”主楼为重檐歇山顶仿木结构大殿,高三层,二楼有40根红漆水泥立柱及回廊,仍像民国时期一样主要作为展览使用。

接着,老丈人又说道:

“当年在那里坐衙的是国民党元老张继。1947年张继过世后,其灵柩一连几天停在此殿二层大厅中,大做道场,烟雾缭绕,将壁顶的彩绘花纹都熏黑了,至今痕迹犹存。”

专门存放民国档案的第二档案馆至今仍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要凭介绍信才能进去,一般只有从事民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前来,“清水衙门”变成“衙门清水”。

那里最热闹的时期是“文革”前后,各单位来查档的人排起了长队。如果把那里的档案下架,竖起来一个挨一个地排放,长度达5万多米,足以绕南京城一圈。前朝兴亡,皆在其中。

民国官邸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也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上层阶级住宅区,主要分布在颐和路、山西路一带,这一带的别墅总面积达69万平方米,平均每户400平方米。现在这一带仍是高官居住的神秘公馆区,在高墙内谢绝外界窥探。当时选择哪一位建筑师、选择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成了考验房主文化品位的一部分。

“太子”孙科建的是他喜欢的纯现代主义,而“国舅”宋子文则喜好外表朴素,他建在南京风水最佳处北极阁的公馆号称“茅草屋”……

事实上,民国官僚的私宅几乎遍布南京城的各个角落。丁明的老丈人家一共搬了10次,竟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名人官邸。最早的鸡鹅巷戴公祠是念军统头子戴笠的祠堂,他们住进去的时候,里面还有一块蒋介石亲笔所书的碑文。不久又折腾到位于中山东路上的教练场,马路对面就是明故宫机场。小小的他,看见飞机的起降,被巨大的马达轰鸣声吓得抱头就跑。

此后又搬到鼓楼五条巷,住在一幢非常气派的小洋楼里,是中央银行一个经理的公馆,被一伙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和家属挤得满满当当的。床和桌椅是公家配给的,孩子们可以任意在楼道和房间里捉迷藏,只是睡觉有固定的地方。

那一年的春天又搬到了挹华里15号,进了大门是两进院子。有一年搞爱国卫生,大人们打扫卫生,在土堆里发现一堆斑驳霉臭的物品,有青天白日勋章、委任状、刻有“蒋中正”字样的短剑等,才知道白住了几年的不要房租的房子,原是一个国民党上校团长的宅院。

1965年,又搬到离此不远的大方巷56号的二幢三层洋楼。临街的一幢红顶洋瓦建筑,是国民党时期的苏联大使馆。后面有花园、假山,有高大的银杏树,也有一幢带阁楼的三层洋楼,这里原是桂系白崇禧的公馆。1948年3月,李宗仁从北平到南京来竞选中华民国副总统,开始就住在这里,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李宗仁公馆……遥想当年可谓钟鸣鼎食,花团锦簇。1999年,昔日辉煌的公馆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从眼前消失。

江波一行干脆坐在了二棵巨大的美国松下的水泥墩上,围着老人听他娓娓道来。

城墙和秦淮河:何处寻觅老南京

朱自清曾形容“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他建议:“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如今,台城上依然是南京最适宜怀古的地方。东可眺烟岚如黛的钟山;西能仰鸡鸣寺庙;北可俯览玄武舟影;南瞩新城的楼宇栉比,是南京山水城林的精华。这一段延伸至太平门的3.2公里的古城墙也是南京城墙最精彩的一段,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就设在这段城墙下。

江波一行被老人讲得兴起,驱车到了中山门城墙下,顶着炎热爬上了城墙。大家沿着宽窄不一的城墙走到一处有树荫遮天的城垛,澳洲“袋鼠”开心的在上面大喊大叫,说他们都是好汉!他们几个把这里当成了北京山海关。

明初的南京城墙其实有四重,所谓“大圈圈里套中圈圈,中圈圈里套小圈圈,小圈圈里套皇圈圈”。现在俗称的“南京城墙”,是建于明代第三道“京城”城墙,但仍为世界现存的第一大都城城墙。

城墙在城市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断被追问的问题。自从明亡,清改南京为“江南省”,南京城墙的意义就随之丧失。

但城墙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为坚固的城市防御体系,在火炮出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墙体高大、厚实,尚未造成巨大的损坏。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先后两次破城都是在城墙下挖地道填充炸药,将城墙炸开缺口而攻入城内。在“天京”终于被火器攻陷之后,很多清军将领意识到西方火炮的威力,不到10年时间建立了江南制造局。

可以说,城墙促进了火器近代化的过程。民国定都南京,不再沿袭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旧习,甚至出现售卖城墙的商铺,古代城墙的原始价值第一次受到时代的挑战。

当时打城墙主意的也包括蒋介石,他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名义,建议拆除一段城墙以修建军校,随即遭到徐悲鸿等社会名流从“文物”和“美术”角度的强烈反对。

1929年《首都计划》中,墨菲也对城墙之争做了回应,认为“城垣已失防御之作用”,提议利用城墙墙体改建为环城大道的设想,“所经之处,皆可赏玩,不啻一天然高架路也”。

这一计划过于浪漫,而当时战争迫在眉睫,城墙又被纳入首都防御计划而保留。其后日军也将城墙作为轰炸目标,光华门、中山门被毁。

在解放初期的城市建设中,保留城墙的声音又一次苍白无力,1956年甚至成立了“拆城小组”。时至今日,联合社会各界抨击拆城,终于保住了三道瓮、四道门的中华门城堡。如今,跟中华门规模相同的通济门,以及太平门、金川门、草场门、水西门,从南京的地图上彻底消失了。

老南京,一直以城南为象征。或者更确切地说,总是围着秦淮河转。秦淮河的繁华,源于两个内容,一个是供奉孔老二的夫子庙,一个是寻花问柳选歌征色的风月场所,前一个是因,后一个是果。

明清之际,东南几省的举子云集于此,参加贡院的科举开科秋闱。为科举考生配套服务的书肆文具、卜卦命馆、客栈茶社、酒楼妓院,无不应运而生。秦淮河一带是自晚清废除科举后衰落的,贡院前被开辟成市场。

自清末“洋务运动”修津浦铁路,又开通下关到城南的小货车,南京的骨架才向北拉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京不是六朝留给我们的,也不是明朝留下的,而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民国建筑是南京的一大财富。

湖南路10号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内礼堂曾是国民党国防部所在地,也曾做过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更重要的是,抗战胜利时,日军投降,冈村宁次就是在这里签署的投降书。

就是这样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意的礼堂,却在民国建筑保护名录上被遗漏了。

总统府如今成为南京“民国旅游”的王牌,对开放总统府的顾虑还是很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承袭着600多年风雨的总统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对公众部分开放西部的煦园。基于种种考虑,总统府在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报的时候,用的是“太平天国天王府”,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开放的集中呼吁来自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批教授,他们提出“中国近代史从这里开端,也从这里终结”,“含金量很高”。

在红蓝公司的会议室,摆放着从国内外寄来的“锦绣中华城”项目建筑设计征集图,江波在上面作了批示:“凡有城墙出现的,一律不予采用”。

开放的中国非常自信,推倒城墙,笑傲全球。

阅读隐形的较量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